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陵被盗一事深信不疑,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无不嗟叹这位横扫六合的秦始皇身死之后终不免化为焦土的厄运。然而到了近代,秦始皇陵被盗真相被人重新提起,历史真相亟须揭示。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含汞量的测试,在封土中心有一块区域含汞量出乎寻常得远高于周遭地区近7倍!这一现象传达的另一个信息则是陵墓的地宫从未被开启过。汞是一种挥发性极强的物质,一旦地宫泄露,汞就会迅速挥发。如果地宫真的被盗,年后的今天,封土范围内绝不会出现强汞区。这一发现为秦始皇陵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嬴政的地宫并未被盗这一观点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而地宫究竟布局如何,是什么使这座千古第一陵园能在盗墓风行的时代免遭厄运,这一切还是未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皇陵地宫的防盗措施堪称一流。从文献记载来看,嬴政的地宫防盗措施主要有在地宫内设机械暗器、深埋梓宫、采用游棺躲避掘墓者、杀修陵工匠以绝人口等。
坟墓内设置弩箭等暗器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反盗墓手段,《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便有关于地宫中使用弩箭的记载,弩箭在战国晚期已经很流行,秦国也因强弓硬弩著称于六国,因此秦始皇陵墓中不会没有弩箭。至于弩箭安装的数量、具体位置,今天的我们却是不得而知。
深藏梓宫也是秦始皇陵的防盗措施之一。埋藏秦始皇梓宫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史料中记载的仅有“穿三泉”、“已深至极”等寥寥几个字。对此,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通过水文、地质、考古探测等不同手段对地宫深度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可得到的结果却是相距甚远。他们判断的结果,最浅的为25米,最深的可达米至1米。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封土的东南角钻探,探得地宫的深度是距地表24米,打探的位置距离玄宫尚有一段距离,因此地宫究竟有多深仍难以给出具体答案。但就目前探测的结果来看,地宫之深罕有匹敌。
秦始皇陵地宫防盗措施中最玄妙神奇的当属游棺,史书上关于游棺并未详细说明,后代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猜测。游棺应该是一种机械设置,将石椁放置在一个轨道上,一旦石椁的外部受到碰触,内部的石棺将沿着轨道转移到其他位置。
比之游棺的猜想,秦始皇陵在修建过程中杀死修陵工匠则更为可信并有稽可查。杀死修陵工匠无疑是一种灭口行为,这样一来,就很少有人知道陵墓的具体位置或者是人口,不失为防盗的良方之一,然而这种做法却失之残忍。秦始皇陵园修建历时37年,这座庞大恢弘的帝王陵园可谓是建在这堆积如山的累累白骨之上。
正是由于皇陵如此有力的防盗措施,使得这座千古第一陵安如磐石,风雨余年依然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