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万一穿越回古代,说不定能让

李佳琦是何许人也?顶级流量,超级网红,和李子柒小姐姐一样的年话题宠儿。

凭借着2亿的年收入,年李佳琦团队的收入超过了中国A股一半还要多的上市公司。

在和一个常常被这位小哥哥种草的女同事聊天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李佳琦竟然还是一个实力派网红,除了口才与颜值,他在美妆方面的知识更是让人信服。

得承认,李佳琦“火”的很有道理。

虽然小编不太懂美妆,可是最近碰巧在研究一些中国古代彩妆的历史,今天就拿来给大家讲一讲。

万一哪天穿越回古代,凭着这篇指南,说不定能让你“火”过李佳琦。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彩妆主要有四类,一般可以按照化妆时所使用化妆品的顺序分为:妆粉、胭脂、眉黛、唇脂。

妆粉考:

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明飞雪丹。”——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

作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敷粉是古代爱美小姐姐们的基础技能之一。

关于妆粉最早的起源很难有一个定论。

就比如《中华古今注》中,萧史为弄玉做“飞雪丹”;《太平御览》重则援引《墨子》,提出了“禹造粉”;晋代张华编纂的《博物志》里,则说“纣烧鈆(qiān,古同铅)锡作粉”;元代伊世珍撰集的《琅嬛记》引用《采兰杂志》,“黄帝炼成金丹,炼余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霜雪。宫人……以铅傅面则面白,洗之不复落矣。”

当然,这些稗史杂记却又夸大之嫌——往往将妆粉的历史推到远古,虽不足全部采信,但大致推想,最早的妆粉在周代应该已经出现了。

不过那时候的妆粉不是铅粉,而是应该是“米粉”。

“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是东汉时人,作《说文解字》也是以其所见事实为依据,也更加可信一些。事实上,从东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乃至秦汉,大多数的妆粉也都是米粉做的。

小编在《齐民要术》(卷五)中看到过这样一则“作米粉法”。

首先是挑选原材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再“臼市使其甚细,简去碎者”,就是将其磨成精细米粉的意思;然后需要淘洗米粉、放入大瓮里用冷水浸泡,“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在发酵的过程之中,不需要换水,甚至“烂臭乃佳”。

发酵完成后,需要用搅拌,好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酸、乙醇挥发,减少米粉中的酸味,“淘去醋气一多与数遍,气尽乃止”。

排完酸气,则需要类似初中化学课堂上做过的食盐过滤似的,用绢袋将米粉过滤出来,将其放入其它容器之中,静置,待其清澄后,“以杓徐徐接去请,以三重布帖粉上”,再用沾有会的粟米糠吸取放在布上吸取水分,随湿随换。

待米粉干透,用刀子削去“四畔麤(同粗)白无光润”、有米皮所制成的麤粉,留下“酷似鸭子白光润者”、由米心制成的“粉英”,也就成了一份可以用来擦脸的米粉。最后也可以加入丁香粉等香料,做成更为“新潮”的香粉。

由此可见,古人作米粉的工艺是非常讲究与复杂的,而现代一段时间内非常普及的含铅妆粉,其实是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发展,才逐渐被发明的。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

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肯定伴随新事物的诞生。在汉魏之际的文学作品之中,“铅华”一词被广泛提及,这说明在那个时期铅粉才逐渐成为米粉的替代产品。

最初铅粉中使用的铅,是以碳酸铅粉末形式存在的,即将铅粉融于食醋,再调以豆粉和蛤粉制成(《本草纲目·金石部》)。据说,使用后能使人容貌增色生辉。

相比于米粉,铅粉的白色可以经久不捡,但是用时间过长或者过于频繁,则会造成脸色发青。而且,因铅含毒,久用对人身体有害,过量甚至可能导致皮肤脱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人们才会逐渐对其加以改良,逐渐发展出现代的妆粉。

胭脂考: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为慵来妆。”——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赵合德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据说体态丰盈,极擅妆容,创作了许多新奇的妆型。其中以“淡扫胭脂”,衬托倦慵之美的“慵来妆”最为出名。

而作“慵来妆”,最为关键的便是使用“小朱”的技术,也就是施朱的技术。

早在周代,施朱这个词汇就出现于一些文学作品之中,比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之中就有“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其中的“粉”指的是妆粉(米粉),而“朱”则指的是胭脂。

胭脂基本是和妆粉同时出现的,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在敷粉之后,往往紧接着就会涂抹胭脂。

有意思的是,胭脂其实并不是一种化妆品,而是两种不同的红色化妆品,即“胭”与“脂”:

“胭”又称红粉,或者紫粉,即以朱砂、红色植物等染料上色。因其颜色疏淡,通常作为打底、上色之用。由于粉类化妆品难以黏附面颊,所以当人流汗或流泪时,红粉便会随之落下。“脂”则是指一种油脂类、用红蓝花染色的化妆品,它黏性强,擦抹后容易沁入皮肤。所以古代女子一般在施以红粉的基础上,在颧骨处抹上稍许油脂类的胭脂,从减少泪水、汗水对妆容的影响。关于胭脂的起源,其中“胭”的起源更早些,可以上溯到周代,而“脂”的原材料则是从匈奴流传至中国。

汉代初期,随着与匈奴的交流愈发频繁,匈奴妇女化妆做的“焉支”(音译),逐渐传入了中国,代替了“朱”,成为了这一类红色染色化妆品名称,同时也汉化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胭脂”。

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产自焉支山的红蓝花。

在霍去病攻克了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忘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红色染料来源,比中国传统的红色染料植物“茜”染出来的颜色要鲜亮许多。

提炼红蓝花中红色素,其基本步骤由两部分:第一步需要利用黄色素溶于酸溶液而红色素不溶于酸溶液的特性,用酸溶液浸泡红蓝花;第二步则是利用红色素溶于碱溶液,用草木灰溶液萃取红色素。

在古代多使用酸石榴汁作为媒染剂,使得红色溶液更加容易附着在皮肤上,再加入米粉妆粉调和,便可以制成比周代用朱砂等材料染色更好的“胭脂粉”(即“胭”)。

大约在北朝末期,人们在胭脂粉中掺入了牛髓、猪胰等材料,使之变成一种稠密润滑的油膏,从而制成了之前提到的“脂”。

到了唐代,由于胭脂种类的大大丰富,发展出了诸如“酒晕妆”、“桃花妆”等极具特色的女子妆容,其中涉及到胭脂不同的调配比例,暂不赘述。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一些出徒的文物上,比如“唐代女劳作”陶俑上,可以发现中下层劳动妇女也会在脸上涂抹胭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猜测:

到了唐代,胭脂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广泛的普及,甚至一些妇人可以自己制作胭脂。除了一些特定妆容,油脂类的胭脂由于不惧汗水浸褪,相比胭脂粉要更受中下层劳动阶级妇女欢迎一些。

到了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一种以动物分泌物为原材料的“胡胭脂”。而制作这种“胡胭脂”所需的动物分泌物则叫作“紫铆”。

据《本草纲目·虫》卷三九中记载:

“紫铆,音矿。又名赤胶、紫梗。此物色紫,状如矿石,破开乃红……紫铆出南番,是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今吴人用造胭脂。”

所谓的“紫铆”,是一种细如蚂虱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这种昆虫寄生于多种树木,其分泌物呈紫红色,用其制作成的染色剂品质极佳,制成的胭脂也属上品,价格一度十分高昂。

中国女子对于胭脂的热爱,一度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其制作这种化妆品的原材料更是从最早的矿物(朱砂),到后来的植物(红蓝花、山燕支花、玫瑰、山榴花等),最后还发展出了动物分泌物,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工艺演进,可谓是囊天地之精华。

眉黛考: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楚辞·大招》

在中国古代,女子化妆大多不重视眼妆,但极度重视眉妆。

描眉习俗的出现,最晚不应晚于战果时期,其发祥地应为楚地:

宋玉所著的《招魂》之中有“蛾眉曼睩”的说法;《离骚》自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最初风靡于世的眉妆类型,便是这种“蛾眉”。蛾,似蚕而细,蛾眉则是弯而长的细曲眉。

到了汉魏时期,和胭脂出现重大工艺进展的原因类似——由于和匈奴等草原文明的接触,其审美的一些特点也流入中原地区,女子眉妆的样式逐渐趋向浓阔。

甚至有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这样的说法。

自此之后,眉妆的形式演进愈发趋于大胆。到了唐代,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浪漫,与各种文明交流频繁的盛世朝代,各种变幻莫测、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

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复杂多变,比起汉魏时期更显宽粗,形似蚕蛾触须般的长眉已经不多见。

唐张泌《妆楼记》中云:

“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雀跃’皆其名也。”

不过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其宣扬的“尊古、复礼、妇教”深入人心,妇女的妆容也不似前朝那般大胆奔放,而是以淡雅清秀为美。在眉妆上,纤细秀丽的长蛾眉再次兴起。

甚至到了元代,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皇后眉形也变成平直的一字眉,以取其端庄之意。

和现在用眉笔就能解决眉妆问题不同,古代女子画眉使用的眉黛品种,从俭到奢,种类繁多。

最便宜的的眉黛是“石黛”,又名“画眉石”,在烟墨发明之前,男子用其书写,女子用其画眉。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礼教松弛,佛教得以传播,黄颜色的眉黛开始流行。《隋书·五行志上》也载有:“后周大象元年,朝士不佩绶,妇人墨妆黄眉。”

这个时期,画黄眉用的黄色主要是石黄一类的矿石,或者是青花粉做的粉末。

而在古代画眉妆品之中,最为名贵的非“螺子黛”莫属。“螺子黛”又称“螺黛”,是以靛青、提尔紫、石灰水经过化学处理所得,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时蘸水即可。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六记载:

“青黛,又名靛花、青蛤粉、螺子黛,从波斯国来……”

制作“螺子黛”价格昂贵,是因为其中混用了一些提尔紫(现今摩洛哥附近出产),可能在汉魏时便传入中国,但到了隋唐时期才见到有明文记载。

颜师古在《隋遗录》中写道:

“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绦仙得赐螺子黛不绝……”

这个故事说的是隋炀帝喜好宫人画眉毛,他不惜加重赋税,从波斯进口大量的螺子黛,赏赐给后宫佳丽。可是因为螺子黛实在昂贵,最终只有因极擅画眉而被封为婕妤的殿角女吴绦仙,才能获得每日纯正的螺子黛配给,而其它宫人只能“杂以铜黛”。

唐冯贽所撰的《南部烟花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炀帝宫中争画长蛾,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国……”

在隋代大业年间,螺子黛每颗的价值已经接近十金。而到了清代,由于提尔紫的原料(某种古代贝壳)被消耗殆尽,据清人陆次云的说法,螺子黛的价格已较隋代增加百倍之多。

当然和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相比,普通百姓的物质肯定不足以支撑螺子黛的消费。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洋火的传入,有些妇人开用洋火烧到木枝后产生的少量的“烟煤”来画眉。又或者可以到药铺购买一种名为“猴姜”的中药,回来之后煨研成末,再用小笔或小毛刷描绘眼眉。

唇脂考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唐·白居易

中国古代女子喜好点唇,其历史十分悠久,依旧是先秦大文人宋玉留下的一些文章,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女子“涂口红”的习惯。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到了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明确提到了“唇脂”一词,也为这种化妆品定下了名字。

“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这里的丹,即是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附着力欠佳,所以要向其中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疑似后世“脂”类胭脂的做法),以增强其附着力。

这样做出来的唇脂不仅能够防水,还能够为嘴唇增添色彩的光泽,而且能有效规避嘴唇皴裂。若非朱砂有毒性,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化妆用品。

唇脂色素材料的演进,基本上与胭脂的演进同步。只不过在唐代之前,唇脂一般都是装在盒子里的,使用时,需用专门的唇刷刷于唇上,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唇彩。

到了唐代,点唇的唇脂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演进——具有了一定形状,有些类似现代的口红,开始出现。在唐人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妆饰物品,感慨不已,立即给张回信。这封信里写道:“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从其中“口脂五寸”,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口脂,应当已经是一种管状的物体,与现今口红类似。

在中国古代,唇脂的颜色变化并不多,除了透明的口脂(防止嘴唇皴裂),大多都是红色为主体,比如说檀口(浅红色)、朱唇(大红色)、绛唇(深红色)……等得。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从南北朝到唐末时期,曾经流行过以乌膏涂染嘴唇的黑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时世妆》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可见那个时候,黑唇竟然也曾一度风靡。

看完这篇文章,众位读者是不是对于中国古代妆容的演变有了些兴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女子妆容确实十分有趣,不过需要在此提醒大家,一些古代化妆品的配方具有毒性,切记不要自己轻易再加尝试制作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3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