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九月葬于骊山脚下的皇陵地宫。关于秦皇陵地宫,司马迁在《秦皇本纪》里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注意,司马迁提到了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水银就是大家在中学化学课本上学到的汞元素。
在古代高等级墓地,墓主人的棺内都有注入水银防腐。除了防腐外,水银很容易挥发,而挥发的蒸汽有剧毒,这能起到防盗的作用。不仅如此,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下面笔者给大家重点介绍秦皇陵地宫里水银的故事。上世纪末的一天,一支由美国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秦皇陵封土上实地勘探,大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地宫检测后,发现地宫上层的土壤有大量远远超过正常值,得出的结论是地宫里有大量的水银。
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技术对秦皇陵地宫进行勘探,经过专家们的多次论证,地宫里的水银分布正如司马迁描述的那样,“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水银的走向很像秦朝的疆域图,保守估计地宫里水银多达吨。秦皇陵地宫使用大量水银,一方面是营造宏大壮观的气象,另一方面在保存尸体的同时可以利用水银挥发的气体让进入地宫的盗墓者中毒死亡。
水银有一种珍惜的物质,两千年前的秦人从哪里弄来如此之多的水银呢?专家表示,“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银,有可能来自旬阳。”旬阳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开采汞矿,这里有着丰富的汞矿资源,而这里距离秦皇陵距离也就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旬阳位于秦楚两国的交界处,这里有便利的水路运输,秦国在灭掉楚国之后终于占领了旬阳,这意味着占领了水银的生产地。有了水银,秦始皇第一时间想到了将其用于自己修建的陵墓中。可能正是秦皇陵地宫中如此之多的水银,使得历时两千多年地宫依旧保存完好,即使考古人员进入地宫,稍有不慎都会中毒。
参考资料:《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陵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