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始皇帝陵为例纵观秦朝短暂的一生

秦于春秋战国时期被山东诸国看作文化落后的国家,事实上,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吸收了各国的优秀文化,兼容并蓄地创造了更为进步的文明。秦朝是短暂的朝代,却又是历史进程中重要性不可取代的朝代,始皇虽然被人说作是残暴不仁,但他的的确确是创造了不可计量的贡献。

秦虽然对文化进行摧残,却又对文化的推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秦朝雄伟壮观的景观多数已不复存在,然而秦始皇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丰厚的宝藏——秦始皇陵,它的建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依据现在的制度和科技手段不能够对秦始皇陵进行大面积发掘,但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和发掘结果,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之中看到秦朝的些许面貌。下面就让我们根据秦始皇陵的发掘以及相关资料来领略秦的概况。

兵马俑之大观

一、秦朝的丧葬习俗和制度

由于兵马俑实在是栩栩如生,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在一开始对其不了解时认为兵马俑是活人俑(即将活人外面裹上一层纱,然后包上泥土,放在窑中烧制,最后涂上颜料所制成的俑),它们足以以假乱真,甚至于在兵马俑发现之初,村民以为挖出来的是真的人头。

相信大家都有疑问:兵马俑是否真的是活人俑呢?据专家鉴定,迄今为止未在出土的兵马俑内发现骨灰,所以大家请放心,兵马俑只是陶俑。早此之前,俑的前身是活人,用活人殉葬的习俗由来已久,人殉始于原始社会,以殷商尤为兴盛,甚至到了东周仍然存在。

人殉制度分为自愿型和非自愿型两类,自愿型的一般为亡者的手下或家奴,他们自愿跟随主人死亡,并将此作为一种崇高行为,即从死,会使用毒药或上吊留下全尸。非自愿型则用杀殉,强迫死亡。

人殉制度充满着野蛮暴力和封建迷信色彩。俑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兴盛,虽不能说秦皇陵未使用人殉,但俑的推广使用,已证明了当时人们已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这体现了在物质生产资料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和物质水平的上升,使得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进而引起了价值观念的改变,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秦朝丧葬风俗是整个埋藏或殉葬习俗变化过程的一部分,是中国丧葬文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一部分。秦兵马俑是按照真人大小制成,而汉俑则比真人小许多,汉俑基本上是用模具制成,形态几乎相同。唐朝墓室则更多的是用壁画。

顺着这个线索可以发现秦偏向于写实,而后代的丧葬习俗更多地带有象征性意义。秦始皇相信他死后这些俑会成为他在地下王国的军队,他仍旧为霸主,这体现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雄伟气魄和他对死亡世界的离奇梦想,表现了秦代人的厚葬意识和文化。

二、艺术个性

秦俑迥然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从形体、神韵、色彩细节刻画,体现了其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

一开始兵马俑的色调并不单一,只是由于发掘时的保护技术水平不足,当兵马俑被发掘,其表层直接与空气接触,颜料之下的漆层被氧化而后剥落,绚丽多彩的兵马俑就慢慢变成如今灰头土脸的样子。

如今对于色彩的保护技术进步,我们可以逐步分析出兵马俑的原貌,黑色的头发、粉红的脸庞、黑色或褐色的眼睛,生动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秦代上色技术水平之高。

兵马俑类型众多,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文官俑等类型,个性鲜明,几乎没有雷同。从每个兵马俑的表情,胡须,头型,发型到耳朵都不完全相同,甚至从兵马俑的表情中还可以看出与现代人相似之处,这就体现了当时雕塑艺术水平的高超。

秦始皇兵马俑做工精巧,以真人大小为比例,在手工管理方面,根据兵马俑身上的字判断,工艺人来自全国各地,中央派遣的工匠所制造的兵马俑相对高大,而地方工匠所制的则相对瘦小,这是由于不同地方的工匠的技艺、手法和心中设计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体现了环境对工艺的影响。

兵马俑是由手工生产,由专人负责,根据兵马俑的配饰等可以区别它们的身份和等级。从兵马俑的身上可以看到秦在各种手工业合作的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上综合展现了秦朝手工艺品的高度水平以及严谨的手工业管理手段。

三、写实主义的风格

兵马俑生动地突出了以军旅为主题的秦朝军队面貌,几百匹战马昂首嘶鸣,跪射俑、立射俑蓄势待发,透过秦始皇的地下军团,我们可以再度感受到强秦怒吞山河、统一六国、抗击匈奴的宏伟气势。

四、秦俑所反映的秦朝科学技术水平

将兵马俑做成空心,一来可以节省原料,二来方便创作和烧制,在其胎厚部位采用钻空、夹层等方法,尽可能使俑烧制便利,色彩匀齐。

在陶俑制作过程中,工匠特意留下1~3个圆孔,它们可防止兵马俑在烧制过程中受热膨胀而变形,甚至炸裂。这反映了兵马俑制作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科学原理,表现了秦代人的智慧。

五、兵马俑的身高

依据对兵马俑的研究发现,兵马俑的平均身高一般在1.85米左右,最高可达到两米左右,最低达到1.8米左右。

虽然同样在秦始皇陵附近挖到过身高为1.85米的骨架,但这并不代表秦朝人的普遍身高就比今人高。在秦代墓葬挖掘中发现,出土的骨架的平均身高是1.7米左右。

国家选拔士兵必定是择优而取,秦经商鞅变法后打击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即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通过打仗建立军功而获得爵位),据此可知,秦军队都是通过层层选拔并久经沙场的精英人才,故而是比一般人要高大强壮些许,这也证明了兵马俑是依据真人身体比例制成,作为为秦始皇守灵的仪仗队,兵马俑的体格显得尤为强健。

相较于秦朝之后的人的身高,秦代人也是较为高大的,这也体现了大秦帝国的昌盛繁荣以及物质方面的富裕。

秦始皇陵地宫之大观

一、秦朝的水利工程技术

在年,一群专家来到了陕西。他们通过遥感技术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陵地宫。众所周知,在墓穴中最让人担心的问题之一便是渗水问题,据检测,秦始皇陵地宫深度超过30米,足足穿透了三层地下水,这足以让人忧心地宫的完整。

据所获的地宫温度数据显示,地宫周围的温度显然比较低,由此他们发现了距今多年仍在运行中的排水渠,而排水渠则可以极大地保护了地宫的完整,他们根据各种探测手段,证明了秦始皇陵地宫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完整。与作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相互比照,足见秦朝水利工程建造技术的高超。

二、水银之猜想

当时的人们并未发现水银有防腐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用水银呢?这里有三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是说:因为当时水银是镀金镀银的重要材料,并且比较昂贵,故而我们得以推断当时将水银放于墓室是富有的标志,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秦始皇的棺椁就漂流在其上,秦始皇仍然可以巡游着他的九州。

在探测过程中,专家确实发现地宫内有着汞异常现象,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分布探测图比照秦统一六国后的版图有极其相似之处,这一点也符合史书记载,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秦始皇的野心和欲望——他要将他生前的排场带到死亡世界。

第二种推测则道:秦始皇自二十多岁起便迷上了丹药术法,而在当时,丹砂和水银正是长生之药的代名词,秦始皇相信长生之药的存在,水银是秦始皇偏执追求长生不老的见证,这反映了秦朝的巫文化。

还有一说道:在战国后期,为了寻求社会发展变化的法则,作为阴阳家一派的齐人邹衍提出了五德始终说,以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德性,五行相克,一个朝代对应一种德性。自黄帝(土德)以来,经两代,至周朝已是火德,水克火,代周者必以水德。故在秦始皇陵地宫里面以水银来代替水,实际上是水德的一种标志。

这是秦朝取代周朝、结束春秋战国、统一六国的合法性的一种支撑,从中可窥探到始皇帝对道法、对封建迷信的利用,对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借用。

而且在如此多的水银是如何搬运、如何收集的问题中也可以看出秦帝国在人力物力上的强盛以及采集技术的进步,再一次体现了封建制度较于前代进步之处,但也能从中看到秦横征暴敛的掠夺行为。

出土兵器之发现

一、通过对出土兵器的发掘,专家统计发现,数百件武器的轮廓误差达到1~2毫米以下,并可以完全通用,这就表明当时的手工业使用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即同类部件可以通用,以便于更换和维修以及大规模生产和检验管理。

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时代已然衰落,铁器时代即将来临,而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却基本上都是由青铜铸成,由于青铜材料易折,青铜剑不益制造得太长,所以青铜剑普遍是宽而短,长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

然而年在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长度超过91厘米的青铜剑。这不由让人联系到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秦王因为剑过长不能及时拔出而仓皇逃窜。若是短剑,当然能够轻易拔出,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秦王使用的就是这种长剑。

这就更令人疑惑:为什么要将青铜剑做长?目的是什么?专家结合国外学者的看法和罗马军团的格斗经验发现,短兵器格斗中刺比砍更致命。而长度比对方剑长出30厘米左右的剑,则更便于击中对方,这也许就是秦剑长的原因。

但是作为青铜剑,剑身过长,若在格斗中直接断裂,岂不是得不偿失?据专家对秦剑做出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秦剑的铜锡配比十分完美,使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达到了一般青铜剑不能企及的高度。

秦剑的外形更令人惊叹,别致的设计使剑身的受力部分得到了加强,不仅保持了一定的弹性,而且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秦剑可以说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巅峰,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它的攻击性能也得到了巨大的增幅。难怪史书上说:秦王只用了一剑便使得荆轲倒地不起。这其中秦剑功不可没。

总结

通过大致观察兵马俑,地宫与出土文物兵器,我们很好的领略到秦朝那个时代的风采,这远比史书上来的更加真实,形象。

强秦虽然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但它留下的“财富”还在,秦始皇留下的始皇陵墓中的一切都可以体现那个时代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强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7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