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加快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工程,年,省政府部署了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这一重大工程,明确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工作。通过两年多的深入调查,这项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10月3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杨真贵,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郭强,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易勇,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琦研究员,省农科院陈旭晖研究员等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主要内容如下:
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取得三方面成果
贵州被称为“沉积岩王国”,全境均系山岭与山间盆地构成的独特山地地貌,每一个山间盆地(大坝)都有相对独特的土壤质量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相互之间差异明显,特色鲜明。区域地势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这些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赋予了贵州耕地明显的区域特色和特殊品质,成为贵州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郭强介绍,按照省人民政府部署,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于年7月正式启动。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省耕地、园地及部分裸地等地类,面积万亩,共采集土壤、农作物、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等各类样品约50万件。截至目前,已完成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20个极贫乡镇、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个亩以上坝区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郭强介绍本次调查评价取得的成果。
郭强介绍,本次调查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查明了全省耕地土壤营养元素和环境元素含量及其分布,摸清了耕地地球化学质量“家底”。
本次调查工作分析检测耕地表层土壤指标23项,查明了营养元素和环境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划分丰富、较丰富、中等、较缺乏、缺乏五个耕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丰富和较丰富面积万亩,约占调查面积的57%,中等以上级别耕地面积占调查面积的94%;以镉、汞、砷等环境元素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划分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土壤清洁和可进行种植结构优化的类别面积为万亩,占调查面积的93%。
以耕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为基础,结合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和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评价划分优质、良好、中等、差等、劣等五个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优质和良好等级面积万亩,约占调查面积的22%,中等以上等级别面积占调查面积的92%。
根据调查评价成果,建立了全省以乡镇为单元的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质量档案清单。
二、调查发现富硒、富锗特色耕地资源丰富。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本次调查发现,我省耕地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在每千克0.01毫克至40.07毫克之间,含量介于每千克0.4毫克至3.0毫克之间富硒耕地面积达万亩,占调查面积的72%,富硒耕地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各县区均有分布,部分县区富硒耕地比例在90%以上。同时,调查发现我省富硒农产品种类多,在采集的84类件农产品中,发现水稻、马铃薯、油菜籽、茶叶、油茶、辣椒、刺梨、猕猴桃、石斛、方竹笋等45类农产品共件样品达到富硒标准。
本次调查还发现,我省耕地土壤中锗元素的含量在每千克0.05毫克至2.47毫克之间,含量大于每千克1.6毫克的富锗耕地万亩,占调查面积的40%。
三、全面集成特定区域专项成果,建立亩以上坝区耕地地球化学质量档案清单。
调查的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万亩耕地中,土壤地球化学质量以中等以上等级为主,面积万亩,占调查面积的92%。发现富硒耕地万亩,富锗耕地万亩,分别占调查面积的67%、30%。编制了示范园区专项成果报告。
调查的20个极贫乡镇万亩耕地中,土壤地球化学质量以中等以上等级为主,面积93万亩,占调查面积的88%。发现富硒耕地66万亩,富锗耕地36万亩,分别占调查面积的62%、34%。编制了极贫乡镇专项成果报告。
调查的个亩以上坝区万亩耕地中,土壤地球化学质量以中等及以上等级为主,面积万亩,占调查面积的92%。发现富硒耕地万亩,富锗耕地万亩,分别占调查面积的74%、39%。建立了亩以上坝区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质量档案清单。
答记者问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提问。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杨厅长您好,刚刚发布人介绍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全省全覆盖,涉及全省88个县,采集样品近50万件,请问,如此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如何组织推进和保障成果质量可靠性的?
杨真贵:感谢记者朋友对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