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繁复的社会文化持续地涌入人们的记忆空间的过程中,人们在对历史文化进行变革以标识其现代性特点的时候,也渐渐地被过多的市井形象所污染。
并伴随着公共的价值偏好、审美兴趣打下了特定的时空印记,这导致了很多历史记忆的局限性和模糊不清。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自然而然地化身为强大的“卫士”,以坚守传统的精神和不断革新的科技手段,担当起了历史与当代价值之间的冲突、抗争和交融,从而为我国的历史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线生机。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历史”,就是指人类在过往社会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印迹。人类的历史记忆往往是由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能够建立起一种文化身份的主要渠道,历史记忆可以让人们在现在和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一种连续性,从而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团体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基础。
因而,民族社区的存续和发展,都离不开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是人类思维中的一项主要思维行为,它是当代人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一种心理构念的过程。
它常常以当前为基础,通过对历史的价值规范进行重建,从而使其成为一种以当前的文化构建为目标的记忆象征。
毫无疑问,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当今这个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快速发展的时代。
博物馆被赋予了一个能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文化身份,它还承担着将历史记忆继续下去的社会职责和文化使命。
万山水银产业遗产地是认识万山都市文明的一扇窗户,也是一种让人体味和体味万山产业文明和新时期“万山精神”的重要场所。
既承载着讲述《万山水银产业的起起落落》、《万山水银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等系列故事的历史责任,又是凝聚“爱国汞”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和发展动能的一个关键所在。
万山水银的历史又该怎麽讲述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值得展出,是什么东西让人产生了对它的感情,是什么东西让它成为了“万山精神”的象征,又是什么东西在指引着它的方向?
在万山水银矿业遗址博物馆的文化熏陶方面,都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整理和精确表述的问题。
二、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文化叙事方式没有具体的叙述方法,就不可能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也唯有用具体的叙述方法,将博物馆所携带的历史记忆,转变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起到教育作用,让它的文化价值能够得到更多、更长久的传承。
万山水银矿山产业遗址博物馆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人文内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一旦走进了文化人的视野。
那么,这些传统的传统建筑应该以什么样的空间形态和叙述形式来阐释自己,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应对我们的日常教育经验和运作,就成了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博物馆所要关心的一个叙述话题。
目前,随着水银矿业的发展,其工业文化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在此背景下,美术馆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越来越占有主导地位。
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叙事、对象叙事、回忆叙事三个层面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要素,对于诠释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教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和“展品”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它是一个用来陈列珍宝的实物场地,而“展品”则是一个被铭刻上了文化符号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
“这就说明,博物馆的空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展览的载体,它还是一个可以流动着感觉体验的叙述场域。”
万山水银矿山遗址纪念馆坐落在铜仁市铜仁市土坪社区,坐落在土坪的万山矿山遗址公园内。
为了更好地保存与展现水银行业的历史文化,传承万山民族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万山文化”,于年度正式命名为“万山水银行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并于当年11月被列入“万山水银行业文化遗产博物馆”,成为全国第3批“水银行业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免费对外开放对象。
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地可使用的三层建筑,占地多平米,第一层是前台大厅,包括万山水银沙盘模型,形象墙,VIP休息室和办公区域;
二层为陈列厅,主要展示中国及世界汞矿产的分布状况,以及万山汞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历程;三层为展示大厅,主要展示万山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
目前,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地已成为万山地区一个主要的公众文化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科普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基地。
由于万山天然的“汞”元素,所以万山才有了“以汞起家,以汞衰落”的说法。而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利用好这些遗迹,在它们的身上寻找到一种可以与现代交流的方式。
所以,万山集团在博物馆的展厅之外,本着“变废为宝”的原则,在矿区周围进行了大量的空间建设。
并在年投入了20亿元,对矿区周围的废弃建筑、生活区和相关文物进行了修缮和发展,并将其建成了中国首个以山区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矿区游憩之乡——朱砂古镇。
朱砂古镇旅游区不仅是万山都市发展的亮丽名片,更是万山都市由历史走向现代,展现转型发展新面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对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地的重要弥补。
三、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对于博物馆来说,其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视。
它的价值既关系到博物馆自身的生存,也关系到人们如何看待它。约翰·霍顿把文化价值划分为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和体制性价值三大类。
从万山水银产业遗产博物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出发,既要展现和表现丰厚的产业历史积淀,又要突显和延续其沉甸甸的红色文化精神。
它体现为以爱国为本的本质价值和以自我奋斗为本的工具价值。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万山精神”的核心。
所谓的“内在价值”,就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一种价值,它是一种能够在心理、情感、精神等方面,为人类提供与之有关的主体经验的一种价值。
万山水银行业的兴衰史,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万山这座城市的历史,它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这就是一种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植于一个国家体制之下的复杂系统,它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长久以来的民族文化积累的结果。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一面能够调动和激励人们团结一致的旗帜,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博物馆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中国故事”,变成了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博物馆应当去讲述的一种精神,也是它应当去展现在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之中的一种核心。
四、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的拓展路径它既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成果,又是一个国家的“根”和一个国家的精神“魂”,是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在对城市发展延续性和展示个性这一价值诉求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
通过对万山水银产业遗产博物馆的研究,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被誉为“中国汞都”的深厚底蕴。
它是全球最古老的矿业,也有全球最古老、最先进的汞矿开采和冶炼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万山人对朱砂的开采、冶炼和利用,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技术。
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思想和认知模式,是万山人最宝贵和最丰厚的“精神瑰宝”和“家园遗产”。
而且,万山水银工业文化中所包含的红色文化基因,以及爱国主义和革新的文化基因,都是对博物馆文化教育作用进行深入发掘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对于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历史现象和对人类社会进行的文化密码,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
历史记忆是一种群体意识,它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的累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地传递,才能得以形成。
在加强博物馆的历史回忆和文化身份的教育途径中,存在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技术细节问题。
对万山水银工业遗产博物馆而言,进一步挖掘其“红色”的内涵,是增强其“文化育人”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中,既有“爱国汞”的精神,又有朱砂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由水银矿床自身所具有的。
事实上,无论是从朱砂文化自身的红色内涵,还是从耗竭型万山的绿色转型,还是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具体实施,还是从爱国汞这个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万山水银产业历史呈现出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长久以来,关于万山水银矿业的历史叙述更多集中于水银矿业的技术和经济价值,而对于红色的发掘,并没有成为一种与提升团结相匹配的主体,这就造成了红色的叙述不够丰富、不够鲜活,而红色的传播也无法与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振。
而如何将万山汞矿工业遗产纪念馆作为一个平台,以规范的价值标志,将其有机地连接,标榜其象征意义,并为其注入新的内涵。
从而加强民众对该时期的回忆建构和文化认同,是万山工业遗产纪念馆在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扩大其教育作用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和使命,同时也是其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结语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戏剧的舞台,它可以利用具体的布景和主体的想象力,将一段客观的历史和它的文化内涵高效地传达出去,从而达到和受众进行思想和感情上的沟通。
那么,怎样以有效的情绪动力来强化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博物馆发展育人职能的探讨焦点,以及由“守正”到“创新”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美术馆应该以一种正面的文化态度,走出在文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俗套,用自己顽强的文化活力再次走进大众的视线;
为了增强博物馆的文化记忆的公共建设,激发民众的文化意识,我们需要更多地开放其文化培育的渠道。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史与文化,就如同一条悠悠长河,在宁静中渗透着人民的生命。博物馆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场所,它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主体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场所。
在一段时间内,它们不仅承载着一段历史,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但记录着人们的历史记忆,还可以激发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留存与研究意识,他们既是回忆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证与历史依据。
所以,在扩大博物馆的文化教化职能时,一定要保留旧有文物的“回忆”职能,这样,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建立在一个客观的物理空间上的,而要提高它的时代价值,又必须建立在一个主体的心理空间上。
实体的空间仅仅是一个最基础的要素,它的整体图像特性和群体记忆还必须融入到人类对时空的移动、使用和理解中去,最终还要依靠人类对于文化的感情识别。
事实上,这个构思一定要建立在情绪上,对于一个民族的回忆。而怎样建立起一种认同,就需要一种理性的情绪作为动力。感情对人和事物有着很强的联系和连接作用。
只有在理性的情感驱动下,才能将博物馆的历史记忆转变成一种文化动力,才能为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作用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情感基础。
综上所述,在探讨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时,毫无疑问,我们要用更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象征和意义,来更好地反映历史记忆,推动其向文化身份的公共性构建转变,从而进一步充实博物馆文化身份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龙金菊《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情感逻辑———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巴特莱特《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黎炜,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