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名普通的山村少年,小小年纪满怀爱国之心,走进军营,救死扶伤,历经战火淬炼,成长为合格的军医,他的名字叫崔方成。
危难现英雄
崔方成,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的贫苦山村。菏泽地处山东西南,人多地少吃不饱,百姓生活困苦,一到春天,青黄不接,榆树叶、梨树叶还没长大,就被人们揪下来吃了,地里的青草、野菜,只要是能吃的,都吃得光溜溜的。乡村的日子贫穷、安宁,一晃儿,崔方成8岁了。年,山乡的宁静被枪声打破了,日本鬼子带着翻译来到村里,烧杀抢掠。晚上,山里结伙的土匪,跑进山村夺粮抢钱杀人。菏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人心惶惶,隔三岔五就有村民逃到崔方成住的村子躲避日本鬼子的抢掠。
年,崔方成15岁,长得又高又瘦。外婆催促他去当兵,“去当八路军吧,八路军是穷人的军队,你表哥上个月去当八路军了,你去找他。”于是,刚出正月,15岁的崔方成告别父母和弟弟妹妹,随着表哥加入八路军,分配到华北军区五分区第三卫生所,成为一名光荣的卫生兵,开始了革命生涯。
此时,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已转入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激烈的战斗一场接一场,前线负伤的战士们,被送到离前线仅几公里的卫生所,简单处理后,才能转向后方。看到这些身受重伤血肉模糊的战士,崔方成心都揪到了一块儿,他多么想快快学会包扎与护理技术,亲手救治这些顽强的战友啊。他学着大人的样子,给包扎好的伤员端水、喂饭,侍候屎尿,陪他们说话,忙得脚不沾地。
卫生所里条件艰苦,药品很少,仅有的止咳药、碘酒、红汞都是宋庆龄从香港偷运来的。由于缺少消炎药,伤员的创口大都发炎化脓,甚至在肉里长出一层一层的蛆虫,医生只能用消毒布使劲擦掉黑血和腐肉,或用手术刀刮掉烂肉和蛆虫,伤口十分骇人,而战士们却异常顽强。崔方成不禁一次又一次暗暗流下热泪,心想一定要努力学习医学护理知识,帮助他们治疗伤痛。
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了。
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卫生所更加忙碌,任务繁重,崔方成二十四小时守护在伤员身边,时时刻刻照顾他们。担任卫生员一年以来,他接收、照顾过的伤员,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有断胳膊、断腿、截肢的,缺粮少药,人吃不饱,营养不良,没有消炎药,只能用盐水简单擦洗,伤口发炎、腐烂化脓,甚至出现败血症。五个伤员,能活下来一到两个,已是奇迹。他们是那么年轻,有的才十六七岁,可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年少的他们,永远地离开了亲人,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所有的伤员中,有一个小伙子让崔方成最为心痛,那是部队攻打菏泽时受伤的小战士,他很年轻,还像个孩子,平躺在担架上,闭着眼睛,昏昏沉沉,鲜血淋漓的额头,被子弹打了个大洞,头骨掉了一块,颅腔内被脑膜包着的脑浆,已膨出鸡蛋黄大,颤颤地垂在额头上。
怎么办?崔方成仔细检视小战士的伤口,好在脑膜没破,已流出的脑浆还包在脑膜内,崔方成轻轻喊着他的名字,小战士费力地睁开眼睛,眼神空洞,又缓缓地闭上,不发一言。崔方成只好按军医的指示,准备一方消毒棉布,轻轻垫在脑浆外面,缓缓地似有若无地轻轻用劲把脑浆往颅腔里慢慢送。随着脑浆回到脑腔,小战士轻轻哼了一声。崔方成的眼泪一下子就冲上眼帘,忙固定好棉布,轻手轻脚给他盖上棉被,暗暗擦掉泪水,翻看他领徽上的个人信息,通知家人前来探望。三天过后,这个小战士牺牲了。崔方成的心在流泪,忍着悲痛为小战士整理军服和遗容,恨自己不能挽救他的生命。
为了解放,我们的子弟兵抛头颅洒热血,奋战在硝烟中。崔方成的战场,就是卫生所。艰苦的环境,打造着钢铁一样的解放军战士。由于长期居住在潮湿阴冷的屋子,崔方成身上不但生满虱子,还长了疥疮。虱子多得只要觉得痒,用手一掏肯定能掐起肉嘟嘟又黑又肥的一个,脱下衣服在火堆上一抖,噼里啪啦一阵响,冒出一阵臭烟。虽然有时,大家以“虱子多了不咬”互相玩笑宽慰,但小小的虱子却能传染疥疮。疥疮更折磨人,崔方成的手指、前胸、大腿内侧、腋窝里长了大片疥疮,遇点热乎就钻心地刺痒。冬天烤火时,剧痒钻心,他忍不住抓挠,一挠就停不下,越挠越痒,越痒越挠,直挠得身上鲜血淋漓,一片片的皮被自己生生地挠掉。
随着战局变化,卫生所要经常转移。一张床,安上四个抬杠,和轿子差不多,就是担架。抬起这样的担架,需要4个民夫。每次转移,都只能组织民夫抬伤员,化整为零,分开行动,以躲过敌人的轰炸和进攻。在一次转移中,崔方成遭遇敌机轰炸,敌机追着他的方向投炸弹,非常惊险!那是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卫生所分散转移,已任班长的崔方成带着10多个人抬着四副担架往黄河北走。走着走着,空中传来飞机的声音,“糟糕!敌人来了!分散隐蔽!”崔方成立即对大家喊道。大伙顾不上赶那十多头拉杂物的牛,只能抬着担架快跑,分散隐蔽,躲避飞机。
“嗡……”声音越来越大,飞机越飞越近,崔方成直奔菜地中的窝棚跑去。飞机向下一个猛冲,崔方成连飞行员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螺旋桨转动的声音异常清晰。嗵嗵嗵,飞机开火了,一串炮弹打在崔方成身边的地上,土块崩起老高。他猛地扑进窝棚,卧倒在地,双手护头,紧张得心怦怦乱跳。一轮扫射过后,飞机飞远了,崔方成没动,他知道,飞机还会回来再炸一次。果不其然,不一会儿,飞机的轰鸣声再度临近,嗵嗵嗵,又一阵炮弹呼啸而至,打在窝棚边上,爆炸声震耳欲聋,崔方成把头趴在土里,一动不动。敌机飞远了,他才拍拍身上的土,从窝棚里钻出来。大道上,牛群早已跑散,两头牛不幸被炸死,倒在血泊里。过了一会儿,民夫抬着担架和伤员回来了,万幸大伙躲得快,没有伤亡。
还有一次,崔方成带着2副担架、10多个民夫往黄河北转移,没想到正赶上黄河发大水,被洪水挡住去路,只好住在林埠集。出发前带的粮食不够吃,又无法按原计划前进,崔方成很焦急。到了晚上,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两个民夫竟然趁大家不注意,偷偷逃跑了。见有人跑了,余下民夫思想有些涣散,崔方成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立刻找到村长要求增援。村长是个进步的老人,非常支持我军工作,立刻增派人手,还给了一点粮食。过了两天,大水退了,崔方成带着民夫,抬着担架和伤员,踏上北进之路,历经重重险阻,把伤员安全送到新的卫生所,胜利完成了转移任务。
我们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淮海战役时,崔方成所在的卫生所,一天得接10多个伤员,简单处理过后,医院。牺牲的战士更多了,战士的遗体,一颠一倒码成垛,摞在马车上,往后方转移,安葬时没有棺材,甚至连席子都没有,很多战士葬在一个大坑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崔方成被分到华北军区第三总院二分院,任护理班长,驻扎在河南新乡。年秋天,上级通知紧急集合,崔方成与青年战士一起乘火车急赴东北。火车到廊坊,炊事班的战士开了小差,政委急令部队住下开会整顿,一住五六天,待赶到沈阳苏家屯时,受到了军区严肃批评。随后,崔方成随二分院进驻连山关,接收朝鲜前线的伤员。排除万难,救死扶伤,此时的崔方成亲自为战士们治疗伤痛,把全部身心扑在救护工作上,直至战争结束。
什么是英雄?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就是英雄;在前线冲杀的战士是英雄,战斗在后勤部队的也是英雄。同样,战斗在卫生所里救死扶伤的崔方成也是一名幕后英雄!在民族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效尽个人之力,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