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金属探测器的古代,要怎么找矿

白癜风图片 https://m-mip.39.net/pf/mip_6450486.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作者朱嘉宁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一个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地球科学科普平台

今日福利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

(科普年末福利大礼包,动动手指就有机会获得)

科普君年末回馈大礼包

和满意度问卷调查

活动正在进行中

参与答题即有机会抽取

天文望远镜、Kindle、3D立体打印笔等礼品

点这里了解更多详情~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中,聪明勤劳的中国人于自然中汲取了许许多多的资源用以繁衍生息。中国对于矿产的开发很早,经过石器时代后,中国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开启了中国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历史。这些金属的利用,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改善无数人民的生活,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精美的文化瑰宝。

像四羊方尊、司(后)母戊鼎等令世人惊叹的青铜器,还有千百年后依旧剑锋凛冽的越王勾践剑、保家卫国的钢铁火铳,都是中国人对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成果。

青铜器集大成者——司母戊鼎

古时候的青铜礼器

中国对于金属矿产的开发自夏代晚期开始,彼时的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商代对于青铜器的利用规模更是达到鼎盛,青铜手工业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进入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拥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除了铜矿的开采外,铅和锌作为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金属也得到了开采和发展。战国时代后,中国从青铜时代迈向了铁器时代,这时候铁矿开采的规模越来越大,生铁所铸的铁器逐渐融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另外,对于一些贵金属如金、银等,人们对这些金属的开发利用也从很早就开始了。当然,如此多种金属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古人的找矿探矿经验。

管仲像(《古圣贤像传略》卷一)

在各种探矿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其中对于铁、铜、锌、铅、金、银、汞七种金属矿产的勘探有了系统性的总结。书中提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以及“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

随着我国对矿产研究日益深入,夏湘蓉等老一辈矿产地质学家将《管子地数篇》的找矿经验总结为六条口诀,称为“管子六艺”,分别是“上有赭者下有铁;上有慈石,下有铜金;上有铅者下有银;上有丹砂下有金;上有陵石下有铅、锡、赤铜;上有银者下有铅”。在漫长的探矿过程中,这六条探矿口诀为我国的矿产勘探提供了诸多指导。

重庆铜锣山矿床遗址

上有赭者下有铁

这里的赭石指的是赤铁矿(Fe2O3),古人发现当某地上方出现红褐色的赤铁矿,下面就会出现大型铁矿。这里的铁矿通常是指矽卡岩型铁矿,我国著名的大冶铁矿就是这一类型的铁矿。

在成矿时,炽热而富含铁元素的矿浆侵入碳酸盐岩中而生成铁矿石。在主要成矿期可以出现大量磁铁矿矿石,而在后期过程中形成黄铁矿和菱铁矿等矿石。

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模式图(L.D.Meinert,)

当然,这里的赭石也就是赤铁矿可能是在成矿期伴生的,但更有可能是各种铁矿石由于后期的风化作用而形成赤红色铁矿石。在大型的铁矿中,高品位的铁矿石暴露于地表后被风化形成赤铁矿,而古人在找矿时就根据这些出露的赭石寻找下面富集的铁矿石。

赤铁矿

大冶铁矿

上有慈石下有铜金

慈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铁矿,由于古人发现磁铁矿可以吸引许多铁磁性矿物,因此认为它有母性之仁慈,所以叫它慈石。这一口诀往往指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的发育与氧逸度密切相关,在成矿早期,氧逸度适合铜、金两种金属的成矿。而在晚期,氧逸度已经不适合成矿时,就会有磁铁矿的出现。因此,当广泛出现磁铁矿时,其下部很可能有铜、金等矿物的出现。

磁铁矿

中国主要斑岩铜矿分布图(据芮宗瑶等,)

上有铅者下有银

这里的铅主要是指方铅矿,而银则是自然银或辉银矿。这里提到的自然银虽然是次生的,但也往往与辉银矿伴生,赋存于铅银矿床的氧化带中。而原生的辉银矿则是中、低温热液矿床中的常见矿物,这种矿床同时也发育方铅矿的矿石。

方铅矿

方铅矿与辉铜矿在成矿过程中紧密联系,经常见到二者连生。古人对于这点的认识也尤为深刻,“铅乃银之母,银乃铅之精也”,虽然二者的形成可能并不能相互促进,但是不难看出这两种矿石紧密的共生关系。

苗族银饰

上有丹砂下有金

这则找矿口诀就不太适合现在的探矿了,丹砂和自然金两种矿物通常分别存在于各自的原生矿脉中,极少数可能有共生关系。

丹砂质花瓶

然而,古人对于汞和金的成矿研究并不成熟,当时的汞矿和金矿都以砂矿为主,因此会出现汞和金共生的砂矿床,所以在当时根据这条口诀在当时找矿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卡林型金矿也有自然金与辰砂伴生的现象,但是考虑到这种矿床主要产出微粒自然金,以古人的技术应该还不足以开采这种类型的矿床。

砂金

上有陵石下有铅、锡、赤铜

这里的陵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而在《太平御览地部三》将陵石引为绿石,经过后期学者考证为孔雀石。这条口诀不仅仅适用于以铅为主的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也适用于与铜、铅、锌共生的锡矿床和赤铜矿矿床。

孔雀石

这些矿床因为富含硫化物、氯化物和铜离子,所以在表生风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孔雀石。当然“上有陵石下有锡”和“上有陵石下有赤铜”这两种情况也是古人根据实际探矿现象总结出的经验。

锡石

上有银者下有铅

这一条口诀看起来是和第三条完全相反的结论,但其实在古代采矿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种上面含银而下面为铅的关系,实际上并非指一个矿体中两种金属矿产的垂直分布关系,而是这两种矿产分别赋存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空间的上下关系。

“管子六艺”为中国古代找矿探矿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除了《管子地数篇》,我国历史上还有非常丰富的找矿探矿经验。在不少史料的记载中,当时的人们已经对岩层与矿床的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通过页岩寻找煤矿等经验运用尤为广泛。

现代矿山

当然除了找矿外,中国古代也有着同样发达的采矿技术。这些领跑于当时世界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矿产资源都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自然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不懈努力。

今日推荐视频

天冷泡脚的方式不正确,会截肢?

广东天气逐渐转冷

也到了“泡脚的季节”

传说中的“泡脚秘料”:生姜、枸杞......

真的能被身体吸收吗?

泡脚时应注意的细节?

哪些人群不适合尝试泡脚呢?

热门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李黛

审阅:张龄丹、Vicky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参考文献:

[1]王一.《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J].中国科技史杂志,(3):2.

[2]盛唐西安.中国古代的探矿理论[J].科学大观园,(9):1.

原标题:《在没有金属探测器的古代,要怎么找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