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贵州的大山里曾有一座神秘的矿区,就是位于龙泉镇的丹寨汞矿区。在这里开采硫化汞矿物,也就是朱砂,用于提炼水银的历史有多年。清乾隆年间(年)在这里就建有官办水银厂。
汞,俗称水银,是现代制造工业最常用的化学药物,而且在电子和电气产品中应用广泛。新中国建立后,在这里建立了国营丹寨水银厂,抽调全国各地不同人才来这里建设矿区。矿区最鼎盛时期是在60-70年代间,有近2万多人在这里生产和生活。学校、银行、邮局、商店、托儿所、公共浴池等生活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完全是一座小型城镇。
丹寨汞矿丹寨汞矿区主要是采纳前苏联的技术和工艺,苏联有不少的专家来这里支援建设和生产,所以这里的建筑绝大部分是苏式风格建筑,置身这里你会以为身在苏联国内的一座小镇上。可见我们当时与苏联是多么的铁,一切听苏联专家的,连建筑物都建成苏式风格,完全照搬苏联的一切。
再亲的兄弟也有不合的时候,何况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丹寨汞矿一下子失去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水银产量大幅下降。
中国人在危急时刻的大无畏精神在此时被完全焕发出来,丹寨汞矿为了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振臂喊出:“洋拐杖丢了,我们用土拐杖也要把贵州汞矿撑起来!”的口号。
丹寨汞矿全体职工发挥主翁责任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忘我地吹响“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号角。年朱砂产量85.00吨、水银产量.28吨,比苏联专家在时的产量多于两倍多。“工业学大庆,有色学贵汞”,成为当时中国工业战线上的激励口号,从中可见,丹寨汞矿的职工无私奉献有多深。
时间来到80年代,因汞矿资源慢慢枯竭,丹寨汞矿区入不敷出,成为国家的负担。虽然矿区努力转产,投入很多,但终究还是生存不下去了,90年代初彻底停产。
2万多人的丹寨汞矿,人走矿空,只留下了一幢幢建筑、工业设施、生活设施等等在大山中任凭风吹日晒。
丹寨汞矿丹寨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