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作为利用反冲力推进,用以发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或装上弹头制成导弹的飞行装置,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引火物附在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
而现代火箭则是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通常是固体和液态化学燃料),然后在点火后通过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它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就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内,以及大气层外飞行。
然而这玩意虽然推力很大,却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需要消耗太多燃料了。例如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火箭“土星五号”,起飞重量达多吨,最后送上月球的部分只有45吨,剩下的质量几乎都是燃料。
除此之外,随着卫星的工作寿命越来越长,为保持轨道定点位置,卫星所需的推进剂也越来越多,占用了太多有效载荷。再加上小卫星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低消耗,高推进的推进器也提出了更急切的需求。
但重要的是,根据动量守恒原理,化学火箭发动机是依靠尾部喷射工质获得反推力运动的。所以要想减少燃料消耗又不降低推力,那就只能以更快的速度喷射工质才行。可人们发现,依靠化学燃烧的方式,10km/s已经是火箭喷出物的速度“天花板”,再难满足我们对航天探索的需求。
上图:离子推进器
好消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推进器,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就是离子推进器。其原理就是用电子轰击原子产生离子,然后通过电场加速离子,向后喷出获得推力,就像是粒子加速器的缩小版。目前,粒子加速器能产生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米/秒,也就是光速的99.%,只比光速慢了3米/秒。
离子推进器的体积小巧,甚至可以和家用扫地机器人差不多,但喷射速度却是化学燃烧推进器的十倍。也就是说,只要消耗十分之一质量的工质,就可以获得和化学火箭一样的推力。但它有个缺点,即高速运动的离子会和加速用的电极栅板碰撞,不但影响效率,还会产生腐蚀,因此用不了多久,电极板就报废了。
上图:离子推进器,正面是一个金属网栅,又称网格离子推进器。
因此,更高效的离子推进器——霍尔推进器诞生了。据悉,目前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就配备了4台霍尔推进器,它们可以从核心舱宽大的太阳能翼获得充足的电能。在跟神舟十二号对接前,就是靠它来完成维持轨道的工作。
上图:霍尔推进器,与网格离子推进器有所不同,它的正面是由陶瓷组成的凹槽。
霍尔推进器的离子产生区和加速区不再是分开的,而是将喷口处的负极板取消,做成敞口结构,这样既能达到加速离子的效果,又不会碰到极板,避免了腐蚀问题。同时利用霍尔效应,即通过磁场控制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让它们老老实实地跟原子相撞,形成离子再喷出去,大幅度提高了离子的生成率。所以又被称为霍尔推进器。
上图:霍尔推进器原理图
一些较旧的离子推进器设计使用汞推进剂。然而,汞是有毒的,容易污染航天器。因此目前的离子推进器,所使用的比较理想的工质,主要就是氪(Kr)和氙(Xe),因为它们相对于其他物质而言,更容易与电子发生碰撞并电离,其次是电离后不易产生腐蚀性物质。
不过它们二者也各有不同。其中氙比氪更容易碰撞电离,所以当前许多离子推进器的设计都要求使用氙气,这也使得氙气在全球范围内供不应求且价格昂贵。有数据显示,在年氙气的价格约为3,美元/公斤,因此氪就比氙更便宜,更丰富。自年以来,在商业应用上,氪气更加受到青睐。比如马斯克的星链卫星,所用的霍尔推进器工质就是氪。
但氙、氪的存在还是太过稀少、而且需要专用加压设备才能存储,成本还是太高。因此为保证航天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寻找一种替代推进剂。好在还有很多其他原子都可以用作推进器的燃料,比如锌、氮、碘、镁、铋等。另外,不同的原子喷出来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
拿碘来说,它是蓝绿色的,且价格更加低廉、产量丰富,而且还可以固态储存。碘在标准情况下以带光泽的紫黑色固体状态存在,但只要在较低压力下加热碘,它就会直接从固体升华为气体,这使得碘成为离子推进器完美高效的燃料。并且碘在地面测试中已经能达到比氙气更高的效率。
上图:在真空室中点火的碘电推进系统
而根据年11月1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碘第一次被用于星际空间,是为在年11月6日,发射的北航空事卫星一号上的,NPT30-I2网格离子推进器提供燃料。该卫星重20公斤,是一颗12个单元组成的CubeSat卫星,发动机由法国ThrustMe公司完成研究并进行在轨运行实验,通过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升空,处于高度约公里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由中国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Spacety)运营。
上图:碘电推进的布局
Spacety是一家小型卫星制造商,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航天公司之一。为小型卫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制造,有效载荷托管,发射和在轨运行。其与法国航天推进公司ThrustMe合作,测试了用于立方体卫星和小型卫星的轻便,廉价的固体离子推进器。
而此次碘动力航天器完成在轨测试表明,由于碘可以在转化为气体之前以固体形式储存,不需要笨重的高压气罐,使得基于碘的系统还可以以比当前的卫星更小、更简单的形式建造。结果表明,碘已经显示出比氙气更高的电离效率。
上图:碘电推进示意图,固体碘(深绿色区域)位于等离子体源管(蓝色区域)上游的储罐中。加热升华成低压气体(浅绿色区域)进入源管(绿色箭头)。由射频天线产生等离子体(紫色区域),最后由网格加速。废热被传导到碘罐和结构框架(蓝色实线箭头)或辐射掉(蓝色虚线箭头)。
总而言之,碘电推系统不需要高纯度碘。而已知纯度为99.5%的推进剂总成本约为60美元,碘相关硬件的额外成本低于美元。推进系统认证成本略低于4,美元。与相关研究人员开发的使用氙气推进剂的推进系统比较,同样质量的推进剂,氙气的成本则是美元,而高压钛罐、流量控制阀、管道和传感器的硬件成本比碘高约倍。
而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有数以万计的卫星发射到轨道上,因此如果我们要继续探索和分析我们周围的地球和宇宙,那就必须找到更高效的推进器。而使用像碘这样的固体推进剂,能使卫星更便宜、更高效和更紧凑。使得卫星在部署、避开彼此以及在它们的使用寿命结束时进行处置方面,具有多种潜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