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柳汀雪
一、考古新发现
陕西古时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胥古国就在陕西境内。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炎帝、黄帝二帝是少典的后裔,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
陕西境内的秦王宫、始皇陵中更有数不清的谜团。考古学家最近在咸阳古城遗址上,又有了新发现。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古挖掘,首次在古咸阳城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石铠甲加工基地,在遗址附近遍布了大量的大量的石料、石片,以及石铠甲的半成品。
这些最新发现的石铠甲片,与之前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包括石材、石质、编缀方式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秦岭兵马俑身上的石铠甲,就是在这处加工基地制作完成的。
经过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之后,专家们可以完全复制出秦代石铠甲制作的流程。
这次发现,不仅让我们对于秦代石铠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进一步揭开秦始皇陵墓的秘密奠定了基础。
二、传说中的秦陵有多豪华?
自从秦始皇下葬封陵以后,他神秘而又豪华的陵墓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里留下这样的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古代帝王侍死如侍生,陵墓的修建很早就开始了。
秦始皇13岁继位时,就命人开始修建他的陵墓。他召集天下七十万百姓,打通骊山,在三重地下水之下修建墓室,用铜镶嵌棺椁,将天下奇珍异宝尽藏其中。
秦始皇又命令能工巧匠在墓室里营造箭矢机关,一旦盗墓贼接近,机关就会启动。
秦始皇陵墓的墙壁上用大量的水银,绘成山川大河,墓道的走廊上挂着用人鱼膏制成的灯,永不熄灭。
从《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陵豪华非常,汇聚了六国时代的奇珍异宝。可为何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从未被盗墓者打开过呢?
《史记高祖本纪》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在项羽进咸阳之后,不仅一把火烧掉了宏伟庞大的阿房宫,而且还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搜刮走了值钱的财物。真正的秦始皇陵早就不复存在了。
不管是历代的盗墓者们相信了《史记》中的这一说法,还是由于秦陵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汞元素,大大增加了秦陵开启的难度。
总之,秦陵就一直完整的保留到了今天。
三、为什么秦陵不能开启?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考古学家采用重力、磁法、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温法、磁共振法和测汞法等8大类方法,探明了秦始皇陵区的大致结构。
秦陵具体包括由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区构成,分布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秦陵四周还分布着多个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早在年3月4日,秦始皇陵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史学价值不可估量。
但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能打开神秘的地宫陵寝,一探究竟呢?
1.安全角度考虑,暂缓开陵。
年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化探研究所)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上进行了土壤汞量测量,发现封土堆中部有较强的汞异常分布。
一旦开启,会发生一定规模的汞元素扩散,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影响。
2.保护文物,暂缓开陵。
陵墓一旦开启,墓葬内的文物将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严重的褪色。我们现在见到的兵马俑原本是颜色鲜艳的。但由于受到技术限制,没能提供及时的保护处理,才使得兵马俑在接触空气之后瞬间失去了颜色。
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主简帛书,也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的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从保护文物的角度,秦陵不宜现在开启。
3.工程量巨大,暂缓开陵。
为了防止秦陵内的汞泄漏,施工人员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深入地下水源层,抽光那边真空区域的地下水源,同时在真空环境中进行作业,这相当于在地球上建造另一个星球的环境。秦始皇陵一旦打开,必然会是一场耗费数年的工作。
雨季来临时为了防水要搭建一个把陵墓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间还不能建造破坏地宫结构的支撑柱,跨度几百上千米,也是目前难以完成的巨大工程。
四、秦陵之谜
由于秦陵无法打开,导致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都悬而未决。
1.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长沙马王堆汉墓因为发现栩栩如生的“女尸”而震惊世界。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但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时节,秦始皇的遗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味道。
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遗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遗体终于运回咸阳。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
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2.幽幽地宫深几许?
司马迁说秦陵地宫“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至1米。
但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3.地宫设有几道门?
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
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史记》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之后。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史记》中记载的地宫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内羡门。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秦始皇地宫里至少有三道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4.地宫珍宝有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汉代的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
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5.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
《汉书》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
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据此推测,秦始皇的棺椁更可能是木制。
6.防盗机关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可以称得上是煞费苦心。不仅有剧毒的水银阵法,还设计了自动化的弓弩。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
这句话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至于真相与否,我们只能够等到有能力开陵的那一天,才能解开谜底了。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