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我国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其中最具有颠覆性的改变,是将大家熟知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有/90毫米汞柱改为/80毫米汞柱。也就是说,当收缩压大于等于毫米汞柱和/或者舒张压大于等于80毫米汞柱时,就诊断为高血压病。
其实这个标准在西方国家多年前就已经执行。这样调整后,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将达到5亿人,1/3的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
为什么要调整诊断标准呢?因为根据研究表明,血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我国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高压在~毫米汞柱,低压在80~89毫米汞柱这部分人群中,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因此调整这个诊断标准,对于预防中风有重大意义。
指南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倡“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理念,对高血压控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专家指出,因为高血压首先是“生活方式病”。并不是超过/80毫米汞柱都需要治疗,针对新增的这部分人群,首先开展生活方式的调整,即非药物治疗为主,调整无效时,再启用药物治疗方案。
在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上,和以前大有不同,按照以前的标准超过/90毫米汞柱,可以调整生活方式3个月到半年,如果不达标再药物治疗,现在认为,如果血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就需要用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选择上也有区别,原来对于较轻的1级高血压患者,/毫米汞柱以下可首选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再联合治疗,而调整治疗之后,要求只要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的患者,都可以应用2种或者以上的联合治疗,或者采用单片复方制剂作为选择。
新指南强调早期达标的重要性,从开始治疗到血压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下,最好在4周内实现目标,这样能够减轻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指南还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就是将高血压诊断分级由原来的3级改为2级,认为3级的高血压治疗与2级没有太大的区别,简化方案是为了更有利于高血压的管理。
总之,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让老百姓对高血压及其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必须严格控制血压水平,积极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综合药物治疗,早期实现血压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