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猫哥哥
平地一声惊雷!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超导事件,竟然又反转了!
我们都知道,自从7月22日韩国科研团队发表了常压室温超导体LK-99晶体的论文后,几乎全球的科研机构都炸了,都在马不停蹄开始按照韩国人的论文搞复现。
按照论文的说法,复现需要3天时间。
但是,一直到7月31日,仍然没有一家实验室能够验证这种“超导材料”能不能实现超导,甚至连合成这种LK-99晶体这种材料,都没有一家能合成出来。
于是,网上各种声音开始质疑韩国人造假:
我不懂超导,但我懂韩国人。
如果是真的,信不信资本大鳄早就一拥而上了!信不信石油大亨早就去搞恐怖袭击了!
那么多科学家搞几十年搞不出来,韩国人在地下室用个炉子就能搞出来了?
反正就是各种怀疑,毕竟这些年我们被区块链、元宇宙、AI等技术概念包装的金融骗局已经骗得够惨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8月1日,中国华中科技大的LK-99晶体合成成功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华中科大的样品虽然没测试超导,但显示出了明显的抗磁性,证明韩国人的论文起码大概率并非凭空捏造。
紧接着,俄罗斯科学家IrisAlexandra也成功制备出了具备常温抗磁性的LK-99晶体。
美国科研巨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经过超算模拟之后,也认为韩国人的论文实现超导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这下子,峰回路转了,各路专家都出来了,开始大谈超导材料可能给人类的带来的全新未来。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8月8日,又反转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发表了一篇论文,证伪了LK-99!
目前世界科学界吵成了一锅粥,各路实验室都在拼命做实验,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切结论。
那么,来回反转到底是咋回事?中国有机会赶上这班车吗?
1韩国人的论文为什么会被质疑?
为啥这次足以震惊世界的发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质疑?
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超导的实现简单得离谱!
超导有多难?
目前已知的所有超导材料,都需要在非常低的温度或者极高的气压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现象,通常需要低于-℃或00倍于标准气压。
总之,要么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冷却设备,要么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加压设备。
现有的超导材料生产也非常难。
以目前最常见的钇钡铜氧超导材料为例,通常采用固相机械混合-高温合成法、草酸盐共沉淀-高温合成法等等制备方法,无一不是需要大量设备和大量催化剂才能制成。
但是现在,韩国人说搞一堆粉末扔炉子里烧,烧3天就能得到超导材料了?
而且是室温超导材料,不需要冷却剂,也不需要压力环境?
这和古代炼金术有啥区别?全球所有搞超导材料搞了一辈子的专家学者全都哭了好么?
这就相当于,秦始皇找了无数方士,花了无数钱炼长生不老药,花了十几年也没搞出来,结果一个秦军小卒说番茄加苹果混合起来吃就能长生不老了?
你说说谁能信?
而且,韩国人的学术名声,实在谈不上好。
前有首尔国立大学教授黄禹锡造假门,后有韩国教授集体抄袭门,很难说韩国人这次是不是造假。
而且,目前全世界各种团队声称自己发现或者突破室温超导的,差不多有次了,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假的。
超导的名声,几乎和永动机差不多了。比如今年春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南亚裔科学家迪亚斯宣布实现了21℃的室温超导,让很多人好一阵激动,结果最终被证明也是一场骗局。
有了这几次前车之鉴,再冒出个韩国人研究出超导的新闻,大家就慎重多了,不会马上相信,而是要等按照论文流程复现再说。
第二个原因,就是韩国人没有拿出样品,供各国检测。
有人发现,其实韩国这个团队,早在3月份就为LK-99申请了专利。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么简单的生产方式,4个月了,韩国这个团队还不烧出个几十斤出来?到时候谁怀疑,几克样品甩过去打脸不就行了?
可是一直到现在,韩国这个团队也没有提供样品,哪怕韩国超导与低温学会去要,团队也没给,说等明年世界物理年会之后才会给样品。
8月3日,韩国超导与低温学会终于受不了了,发布了一个声明,说因为韩国研究团队拒绝提供样品,因此无法证明LK-99是超导体。
这就让人有点怀疑了,是不是这个团队也没有样品?
第三个原因,是这个科研团队太草台班子了。
按照常理说,研究出超导的,怎么也是一个科学巨匠。
但事实上,这次的主角是名不见经传的高丽大学俩毕业生,虽然论文有个教授,但只是挂名而已。
高丽大学是韩国一个私立大学,虽然学术水平不错,但在韩国并不顶尖,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哈工大、东南大学的档次。
而事情的起因,是20多年前,高丽大学的一个教授崔东植带了两个研究生李石培(SukbaeLee)和金智勋(Ji-HoonKim)。
他们在年的时候,测试铅磷灰石样品时,发现仪表上出现一个微弱波动,疑似超导。
但是等他们想复现这个结果,却又怎么都浮现不出来了。
一直到这俩研究生毕业,这个波动也没有复现,俩人心灰意冷,一个去当了计算机老师,另一个去一个生产助听器的公司上班。
年,崔东植病危,临死前把李石培和金智勋叫到病床前,想让他们继续找那个“幽灵波动”。
俩人同意了,但搞实验需要钱啊!
俩打工人上哪搞钱去买设备,本来向韩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资金,但人家一看,你俩都十年没发表过论文了,妥妥的民科!不给!
没办法,他们又找到崔东植的朋友,高丽大学教授权英完(Young-WanKwon),找他借仪器。
实验室地点也是个难题,高丽大学是不会给这俩没编制的科研人员试验场地的,没办法,俩人租了个首尔一个小区的地下室。
后来在年,在权英完的协调下,他俩总算有了编制,被纳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
给了一个“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牌子(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野鸡机构),但没给场地,只是配了几个助手和设备,继续研究。
在年的时候,幽灵波动再次出现,但等金智勋复现,又复现不了了。
后来金智勋看录像发现,自己在使用炉子的时候,不小心把石英管碰裂了,导致氧气进入,这可能是改变晶体结构的原因。
随后,金智勋做了0多次试验,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指导下,总算把这个“幽灵波纹”抓到了,合成了LK-99。
L代表李石培的Lee,K代表金智勋的Kim,而99,则代表他们的导师崔东植发现“幽灵波纹”的年。
至于权英完?他位列论文的第三作者。
所以你看,这个研究团队简单得像开玩笑,就这样一个团队在地下室也能搞出超导来?那全世界每年耗费大量金钱的实验室的脸往哪放?
而且,没过两天,超导团队还内讧了!
就在论文发表6小时后,arXiv上又冒出来一个写超导的论文,内容和第一篇大同小异,而且更丰富一些。
提供了材料合成的详细方法,展示了磁悬浮现象,并更详细地推测了导致这种常温超导现象的机理。
但是第二篇论文的作者,是6个人,前两个人还是第一篇论文的一作和二作李石培、金智勋,三作变成了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物理系教授金贤卓(Kim?Hyuntak),四五六作是其他三个人。
Kim?Hyuntak教授
至于权英完,则被开除出了作者名单。
根据金贤卓的说法,这两个论文发表,完全是一场狗血大戏!
金贤卓说,李石培、金智勋俩人在跟着权英完混的时候,只搞出了一个不怎么完善的样品,而在自己的指导下,优化流程,搞出了4个样品。
但因为成功率太低(烧了几千炉才搞出4个),所以想等技术完善了再发论文,可是权英完等不及,生怕搞成之后把自己甩了(诺贝尔奖单个奖项获奖者上限只有3个人)。
这可是诺贝尔奖啊!所有科学家一辈子的梦想!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于是权英完破釜沉舟,在没有得到团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上传了第一篇论文,把自己列为了第三作者。
但是在金贤卓看来,这个论文“有很多瑕疵”,而自己才是真正掌握研究准确情况的人。
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人,他连夜写了一篇更完善、细节更多的论文,上传到了arXiv上。
这就是6个小时内连续出现2篇论文的狗血原因。
那么到底是权英完想贪天之功?还是金贤卓想蹭热点?
目前谁也不知道,李石培、金智勋这俩人到现在也没出来说话。
这样一个勾心斗角的团队,能造出全世界最先进的超导材料?也难怪大家怀疑了。
第四个原因就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团队复现韩国人的成功。
韩国人公布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氧化铅PbO和硫酸铅Pb(SO4)粉末,放炉子烧,产生黄铅矿。
第二步:将铜和磷粉末按照比例在坩埚中混合,放炉子烧,最终产生磷化亚铜晶体。
第三步:将黄铅矿与磷化亚铜晶体研磨成粉末并在坩埚中混合,然后放炉子烧,最终生成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Pb(10-x)Cux(PO4)6O,即常温常压超导材料LK-99。
简单么?简单,材料贵么?不贵。
这个加工难度低到,随便找个大学甚至重点中学的实验室,都能做出来!
以这个论文的爆炸性,全世界有多少实验室在做复现实验?
数都数不清!说有00个可能都说少了。
毕竟,如果复现成功了,就能拿到扬名立万。如果复现不成功,也能水一篇论文反驳韩国人,怎么都是赚的!
但是,本来3天就能复现完成,可是过了10天了!没有一个国家能复现成功!一个都没有!
印度团队是压根没做出来样品(世界绝大部分实验室也差不多)。
华中科大是做出来了(只做出来了一点点,几十微克),实现了迈斯纳效应(超导体可以悬浮在磁铁上方),但没能证明其具有超导性。
东南大学是做出来了,有迈斯纳效应,也是实现了超导,但是!不是常温超导,而是K(零下.15度)实现的超导!
韩国人的超导温度是多少?零上度!
也就是说,东南大学的样品,距离韩国人的样品还有多度的差距,还没有离开低温超导的路子。
那些绝大部分没造出LK-99样品的国家咱先不算,就说现在已经造出样品的几个案例,要么是没实现超导,要么是没实现抗磁性,要么是实现了超导也实现了抗磁性,但却需要冷冻才能实现。
总之没有一个能证明LK-99是个常温超导材料。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离奇的事情,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韩国人在工艺上藏私了。
虽然制造过程很简单,但烧制的过程温度控制多少?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需不需要加什么催化剂?烧多长时间?这都是要摸索的。
只要错一点,可能就造不出LK-99,或者造出的LK-99不符合常温超导条件。
第二个可能是烧制过程是玄学,成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
韩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咋成功的,甚至可能自己也无法复现这个过程,所以一直不提供样品以供检测。
第三,LK-99这玩意压根都不是超导!
2为什么在没有复现的情况下,韩国人的发现仍然意义很大?
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实验室能够完全复现韩国团队的发现,但是,也不用着急嘲笑韩国人,哪怕我们再讨厌韩国人,也没必要。
因为韩国人,可能撞大运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路线的热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阻是怎么产生的?
金属由一群依一定规则排列原子构成,每颗原子均有一层(或多层)由电子组成的外壳,这些在外壳的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吸引力而到处流动,是金属能导电的主要原因。
当金属两端产生电势差(即电压)时,电子因电场的影晌而作规则的流动,就是电流。
在现实中,金属的原子一直在进行热运动,电子不停地碰撞这些原子,就会影响电子的运行,这就是电阻。
举个例子,你在大街上往前跑,前面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你不停地撞人,自然会受到阻碍。
那么超导,就是电子在定向流动中所遭遇的碰撞次数、碰撞概率几乎降为零。
怎么实现呢?目前大概有两个技术路线。
第一是低温。
年4月8日,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尼斯在液氦温区对汞导线样品进行电阻测量实验时,发现导线的电阻降到了0!
用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罗伯特·席弗提出的BCS理论解释就是:
在低温下,金属中的电子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配对状态,称为库珀对。
库珀对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干态,就像一个巨大的波函数。
这个波函数可以无阻碍地流动,不受杂质或晶格振动的影响,因此具有零电阻。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温度太低,汞原子的热运动大幅减少,几乎不动了。
这样一来导致其与电子的碰撞次数大大减少,电子定向移动所遇到的阻碍大大减少,电阻趋向于零。
但是,人类不可能给所有导线都泡到液氦里面,这不具备使用价值。
所以此后的百年时间,人类都在寻找不需要那么冷就能实现的超导材料,然后温度的记录不断被刷新,其中最高的临界温度达到了K。
但是,人类费尽心机,K,也还是零下度!仍然需要巨大的冷却设备!
这条路线走进了死胡同,很多人就琢磨,要不换个技术路线?
第二是高压。科学家发现,将氢化硫、氢化镧、氢化碳的压强提高到万个标准大气压,也可以实现超导。
可以理解为高压将原子死死摁住,使其不能动弹,由此进入稳态、静态,这样电子的流动基本上没有阻碍。
但问题在于,万个大气压啊!需要多大的设备?
所以,无论低温路线还是高压路线,都无法解决超导的实用化问题。
这个时候,韩国人从故纸堆里找到了另一个路线:内应力。
为什么说是故纸堆,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家就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通过改变物质内部结构,让物质内部产生极强内应力,取代外部的高压。
但如何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内应力?
苏联人也不知道。
苏联解体后,全球几乎没人坚持内应力路线了。
然后在年,中国一个民科冯劲松,根据内应力技术路线,提出了五种方法来探讨其对现代超导技术的影响和关联,还申请了专利。
有意思的是其中第五种,就是LK-99的技术路线,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他没有把这个做出来。
最后竟然是这个韩国团队,把这个内应力路线走通了。
根据论文中的猜测(注意,韩国人的用词是猜测!),LK-99的超导原理,是在烧制过程中,铜原子取代Pb2+(2)离子,产生应力。
它同时转移到磷灰石铅圆柱界面Pb(1)上,导致圆柱形柱界面变形,从而在界面上形成超导量子阱(SQW)。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原子大小不同,铜原子取代铅原子后,产生内应力,锁住了里面原子的运动,产生超导。
随后美国科研巨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经过超算模拟之后,也认为韩国人的论文实现超导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当然,现在韩国人的这个技术路线可能是对的,但其制造工艺却不一定对。
原因很简单,成功率太低了!
你看,LK-99的原理是铜取代铅原子,同时转移到磷灰石铅圆柱界面上。
但问题是,你光烧,也不做其他工作,怎么保证铜原子乖乖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
让铜原子刚好布满圆柱界面,形成超导,这个概率有多低?
8月4日,西班牙团队发布了一篇论文,结论是LK-99是一种多相异质结构,具有共存的非超导成分。
根据合成的具体细节,这种超导效应的程度可能更强或更弱,在形成所需的成分时会产生误导性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LK-99合成过程中可能性太多,复现LK-99的常温超导特性太难太难。
现在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韩国团队死也不把这个LK-99拿出来了,因为实在太宝贵了!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实验室烧炉子,烧了这么多天,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烧出来了!
这完全就是撞大运!成功率太低了!
最关键的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华中科大做出的那一片LK-99那么小了。
起因就是华中科大的那个博士生“关山口男子技师”烧了三天之后,并没有发现样品有悬浮效应,很沮丧地上网吐槽韩国人。
但有个评论说:砸开找粉末!
“关山口男子技师”一听,有道理啊!我烧这么一大块,没有悬浮,不代表里面没有烧成功的部分啊!
结果他把样品砸开,一点一点拿磁铁试,还真发现了一块几十微米的样品碎片可以悬浮!
自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复现了LK-99迈纳斯效应的团队。
虽然成功率低,LK-99也未必是真超导,但韩国人却起码开了一个好头。
为常温超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路线!为人类真正实现超导实用化指了一个新方向。
搞科研什么最重要?方向最重要!
方向对了,可能很容易就成功,方向错了,可能你搞一辈子,面临的只能是失败失败失败!
大家都知道超导意义大,但为啥全世界都进展不大?
就是因为大家死磕低温和高压技术路线,磕得满头包也突破不了。
那么现在,有新方向了,大家还不把所有的精力都投上去?
比如,如果说铜原子的替代无法控制,那么用铁原子加磁场控制行不行?使用催化剂行不行?变更烧的温度行不行?
所以,韩国人搞不定的工艺,不代表五常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搞不定。
韩国人摸索不出来的批量制造LK-99的方法,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实验室各种脑洞各种尝试,不一定摸索不出来。
科学实验嘛,就是碰运气,谁知道哪种工艺组合没准就成功了呢?
所以,如果韩国人把他们那一块LK-99样品拿出来,证明没有造假的话,那么其本身就是一个目标。
吸引人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最终用“穷举”的方法,实现突破。
我们退一万步讲,就算韩国人造假了,LK-99不是超导材料,那么从论文中表现的常温迈纳斯效应来看,它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抗磁材料,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在医学领域,抗磁性材料可用于医学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
在MRI中,需要使用不具有磁性的材料来避免对磁场的干扰,以确保成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可以用来生产磁传感器,如磁敏传感器和霍尔元件。
这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领域,用于检测和测量磁场强度和方向。
比如,抗磁性材料可以用来做磁屏蔽,用于隔离磁场,减弱或消除外部磁场对敏感设备或实验的干扰,还能防止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所以,虽然LK-99的常温超导性还未得到证实,但其抗磁特性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价值,着急嘲笑韩国人,其实大可不必。
3超导实用化还有多远?中国能否占得先机?
为啥现在金融圈、时政圈、科学圈、能源圈都在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