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有本事把可乐的铝罐变成黄金,你会这么干吗?你可能会试试;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能力,你也许就不会欣喜若狂了,因为这时的黄金也成了寻常之物,不值钱了。有一个古希腊神话,讲的是古希腊国王迈达斯实现了点石成金的愿望。不过,这位国王实在不够聪明,因为他的手指把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于是他连早饭都没有了。
迈达斯国王可不是唯一一个知道黄金与众不同的人。黄金一直被视为珍宝,因为它有诱人的手感和颜色,而且它十分稀有,只有国王和富人才能拥有。如果你发现了日常物品变成黄金的方法——比如,原料是铁或者铅,是白银也行——你就真的声名远扬了。
有一门早期的科学叫作“炼金术”(alchemy),目的之一就是以这种方式制造黄金。“炼金术”的英语单词中包含了一个来自“化学”(chemistry)的词根,这就表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为炼金术与魔法、宗教渊源深厚,如今我们不再把它归入科学的范畴。但是,在过去,它完全是一个受人景仰的行业。艾萨克·牛顿闲暇之中也研究过炼金术,他买了许多天平、奇形怪状的玻璃容器和一些设备。换句话说,他建起了一间化学实验室。
你应该进过实验室,至少在图片和电影里见过。“实验室”字面的意思就是“劳动”或工作的地方。很久以前,炼金术士就在实验室里工作。炼金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和波斯。炼金术士的目标并非简单地把不值钱(“基础”)的金属炼成黄金,而是要通过这种能力改变自然、控制自然。他们通常运用魔法——念咒语,或者确保严格按照正确的顺序操作行事。术士们用各种物质做实验,他们把两种物质混合或加热,观察变化。他们喜欢和反应强烈的物质打交道,比如磷、汞。尽管这样做危机四伏,但是一想到如果真的可以机缘巧合地找到“魔法石”的配方,他们便义无反顾。这块“石头”(准确地说,应该是某种特殊化学产品)能变铅、银成金,也能让你长生不老,就像“哈利·波特”系列里写的一样。
哈利·波特生动有趣的冒险发生在虚拟世界里,而在现实生活中,魔法师和炼金术士们梦想的魔力并不存在。尽管很多术士装神弄鬼,假装完成了不可实现的任务,其实他们的生命里也没有魔法。生活在不可预知的现实世界里,那些诚实的炼金人倒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他们掌握了蒸馏法,加热混合物以后在不同的时间段收集蒸馏产物,通过这种方法制作出高酒精含量的白兰地和杜松子酒,我们称它们为“烈酒”(spirits)。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spiritus”,本意是“气息”和“精灵”,我们也用它形容“神灵”和人类生机勃勃的“精气神”。这也算炼金术的部分贡献吧。
在过去,大多数人相信魔法(现在仍然有人相信)。很多知名学者也曾经运用他们对自然奥妙的学识去寻找魔法的力量。有一位名人自认为具备了改变整个科学和医学实践领域的能力。他的全名特别拗口:TheophrastusPhilippusAureolusBombastusvonHohenheim。你先试着快一点儿念出他的名字,然后你就会理解他为什么把名字简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巴拉赛尔苏斯(Paracelsus,约—)。
巴拉赛尔苏斯出生在瑞士群山之中的小镇爱因西德伦。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教给了他有关采矿、矿物、植物和医学的自然知识。他虽然出身于罗马天主教家庭,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伴随着他的成长,所以他除了天主教的朋友之外,还有许多朋友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同时巴拉赛尔苏斯也树敌无数。他有虔诚的信仰,曾经跟随好几个知名的牧师学习。有关他的一切,包括他毕生的信念,都毫无例外地与化学有关。
巴拉赛尔苏斯在意大利学医,居无定所,不停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后来他游历了整个欧洲和北非,也许还去过英国。他既是普通医生又是外科医生,救治了很多达官显贵,也算是功成名就。但他总是一副衣衫褴褛、一贫如洗的邋遢样。他不与社会名流为伴,却喜欢和普通人在酒馆里喝酒。敌视他的人说他嗜酒成性。
巴拉赛尔苏斯唯一的正式工作来自他祖国瑞士的巴塞尔大学。那里所有的教授都用拉丁语授课,他却坚持讲德语。巴拉赛尔苏斯做了很多首开先河的事,其中一件就是在市场上焚烧盖伦的书籍。他根本不需要盖伦、希波克拉底还有亚里士多德。他只想一切从头开始,并且坚信自己的宇宙观才是史无前例的正确观点。
焚烧盖伦的书籍之后,巴拉赛尔苏斯不得不背井离乡,这里流浪几个月,那里住上一两年,随遇而安。他随身带着手稿、化学设备和其他几件零零碎碎的东西。他步行或骑马,有时也搭货车,沿着泥泞的小路缓慢行进,颠沛流离。面对命运的坎坷,巴拉赛尔苏斯却奇迹般地让自己事事有成。在给人看病的同时,巴拉赛尔苏斯又写了很多本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