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表意文字,认读难度世界无双。然而元素字是例外,一看就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属于哪一类。化学“仓颉”何许人也?是那些不知其姓名的化学家们。
一九三二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将国际上已知多种元素的拉丁文名按汉字的规律译成中文,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化学词库。他们议决,原则上用“六书”中的“形声法”创建元素新字。形符分金、石、氵(水)、气,分别代表金属、非金属、液体、气体四大类元素。声符要求与拉丁名谐音,如有可能兼顾会意。
对汉语中固有的一些与元素相关字,则沿用原读音,不拘泥于西文谐音。如:金、银、铜、铁、锡、铅、汞、硫、磷、砷。炭+石成元素“碳”。又如镝,原义箭头、箭,音dí。赋音dī,作为稀土元素Dysprosium的汉译。
有几个元素名称是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学习西方起步早于中国,他们通过描述特点命名,比如将H、O、N、CL元素称作轻气(比空气轻)、养气(维持生命)、淡气(冲淡空气中的氧气)、绿气(黄绿色的)。会议决定保留原读音,将字形更改为氢、氧、氦、氯等,纳入体系。
新的元素被发现,化学家们便会举行会议,投票决定其汉字,这个机制延续至今。如果发现某个字不合适,则开会研究、调整。比如元素Si,起初赋形为硅,因Si元素是土壤的主要成分。赋声为xī,按当时试行的汉字注音方案,有些“圭”旁字确可读此音。但由于注音方案尚未推广普及,大众仍读旧音guī。一九三五年中国化学会决定按与拉丁名谐音的原则,新造形声字“矽”取代“硅”。
年有几位学者提出“矽”与“锡”、“硒”、以及“烯”、“醯”等同音,容易发生混淆,建议改回“硅”,并规定读音为guī。年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化学物质命名大会上,此提议经大会通过并公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至今仍用“矽”(xī)。
中国的元素名是世界公认的最规范和完善的译名,当年的化学家们语言文字功底比现代人厚实得多,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形声造字法,且将原有相关字巧妙地融入这个系统,使得国人能够轻松认读。古代汉字中形声字曾高达80-90%,因此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表音文字,可以“秀才认字认半边”。由于汉字读音长时期的不断变化,如今形声字仅占20-30%,导致“一声多音”,即同一声符字多种读音,使认读愈来愈难,如以“者”为偏旁的字锗者都堵睹闍帾诸煮渚褚翥箸藸猪著储楮褚署暑屠绪,不考虑声调也有zhe、du、zhu、chu、shu、tu、xu等七种读音。因此有必要显著提高形声字比例,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也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最终使汉语称雄于世界语言之林,而化学家造字的成功实践似乎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