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近湖南益阳大米出事了,你怎么看?”
事关生命安全,湖南益阳大米事件在网上掀起一番集体讨伐。老百姓日常吃的东西,竟然含有有毒物质。舌尖上的大米,还能安全吗?真是岂有此理。
试想这次要不是偶然发现一批不合格米线,进而追溯到镉超标的大米,那么这些大米很可能就会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这些镉大米会屡曝不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作为一名新闻学子,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发表我的个人观点:
一、有市场就有需求:疫情之下,群众疯狂囤米
恰逢长达数月的疫情影响,民以食为天,大米成了人们维持生存的最重要保障。诸如此前屡屡被爆的春节期间一家几口吃了斤大米等新闻。顿时,一些超市出现了疯狂抢购大米的群众,人们一方面担心涨价,另一方面更是担心大米短缺。
尽管有官方消息出来辟谣,大米是足够的,不用抢。然而在危难时机,群体恐慌所带来的抢购风潮却已经屡见不鲜。
二、镉大米为何屡禁不止?监管力度不够。
网上检索发现,年益阳大米事件,共有16人被判刑;同年11月,江西九江也发生镉大米事件,11人被问责。该罚的人都罚了,为什么还会出现呢?
除了加大违法成本,相关的企业依法问责或取缔,还有一点就是监管力度一定要严,从源头上断绝。正如新京报评论,监管部门应将执法重点关口前移到生产端,而不仅仅是在流通和销售端把控粮食安全。即只有不让镉大米种出来,无论是人食用,还是其他任何用途,都不允许生产,才能根治这一顽疾。
三、灰色地带背后的经济链
为什么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地涌入这场黑色交易中,毋庸置疑的是,源于背后的高额利益。为了高产量高销售,很多农田都被大量,更有甚者超量使用化学肥料。还有一些受污染的水源,也因为图便利被灌溉到了稻田里,进而生产出含有镉、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的毒大米、毒花生油等,这些产品再因为经济链被引起入市场。
湖南益阳大米事件涉及诸多方方面面,而今相关部门只有及时公开透明地进行问责和相关监管事宜,加大惩治力度,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吃下定心丸,不再心有余悸。
综上所述,湖南益阳大米事件必须达到严查,查清来龙去脉,杀一儆百,保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我是厦九九,上市公司品牌总监,职场二宝妈,成长学习博主、多平台签约作者,写作教练,《撑过去,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写走心的成长感悟、实用的职场分享、高效的写作技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