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忆院史守初心红色军医在战斗

                            

NANFANG

医院创建于年,建院时是医院。自年8月医院创建至抗战胜利,医院在师卫生部的组织领导下,完成了大量的战伤救护任务,医院在战创伤救治方面的传统和优势。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医院的红色军医前辈们是如何开展工作、救护伤员的?带着这个问题,本期《学党史忆院史守初心》为您讲述新四军第三师王家桥战斗中,惊心动魄的战场救护故事。

一、日寇来犯,气焰嚣张

八滩镇(现属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位于苏北盐阜地区的咽喉要地,连接新四军第三师在滨海、阜东两县的抗日根据地。年3月下旬,日寇山本中队人,伪军余人,携带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掷弹筒5具,电台1部,侵占了八滩镇。日军指挥官山本十分狡滑,他把多伪军留在无险可守的八滩镇,自己率领日军中队占据八滩镇外一华里处的王家桥,依托三个高大坚固的院落设置据点,企图限制、切断我军活动。

二、周密部署,准备战斗

师首长决心拔掉敌人这个立足未稳的据点。战斗由师参谋长洪学智和八旅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指挥,八旅二十四团卫生队队长高良负责组织战场救护。参加战斗的部队包括八旅二十四团的一营、二营、三营和师特务营。

3月30日20时,谢振华团长宣布战斗命令:二营由王家桥北侧主攻,一营、师特务营分别由王家桥西侧、东南侧助攻,三营阻击敌人援军。命令规定30日22时30分,各攻击部队隐蔽接近王家桥,23时发起攻击,拂晓前彻底拔掉该据点。

医院的指导下,由团卫生队队长高良指挥,组织师、团两级卫勤力量,周密部署战场救护工作:

在王家桥北面抗日沟设置团救护所;

团救护所沿抗日沟展开三个救护组,由救护组在沟两侧各设一名收容哨,引导伤员到团救护所;

各营设救护所,紧随部队救护伤员;

各战斗连设卫生员,并组织两副临时担架;

在战场外围的王家庄,设置团临时休养所,由师、团两级卫勤力量承担重伤员的进一步救治。

根据以上部署,形成了团临时休养所—团救护所(含三个团救护组)—营救护所—连卫生员的四级战场救护体系,承担核心救护任务的团救护所距离敌据点仅米左右。

此外,团政治处和伴随部队行动的阜东县委组织民工担架,后送伤员。由于地方党的组织有力、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3个小时内就动员组织了50多副担架。

三、精心组织,高效救护

3月30日23时,团指挥所发出3颗信号弹,各战斗营按指定的任务发起攻击。紧随部队行动的营救护所、连卫生员的战场救护工作同时开始。战斗约20分钟,各营伤员陆续送来团救护所。

由于夜间战斗,团救护所距敌据点仅米左右,禁止火光,只能利用从袖筒内射出一点手电筒的微光,登记伤员,检查伤口,临时止血,敷红汞或碘酒纱布。对骨折伤员,临时用夹板固定,给止痛片和磺胺药服用后,组织后送。随着战斗进展、伤员增加,团救护所抽出1个救护组,带领第一批担架,将重伤员后送至团临时休养所,进一步给予治疗。

激烈的战斗持续至31日4时,我军击毙山本中队长以下日军多名,歼灭伪军一个大队,俘虏日伪军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机枪3挺,步枪余支,八滩镇重新获得解放。在战斗中,承担主攻任务的二营副营长王光汉和40多名战士牺牲。谢振华团长及几十名战士负伤,在师、团卫生力量的及时救护、精心治疗下,恢复良好,重新投入对敌作战。

四、八秩薪传,砥砺前行

八滩王家桥战斗发生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10至.7)的后期,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7至.9)即将开启。这场战斗是新四军第三师在盐阜大地上反“扫荡”斗争的经典战例,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寇的嚣张气焰。在这场战斗中,医院的红色军医前辈们经受了严酷战场环境的考验,在距离敌人据点仅米的位置设立救护所,开展惊心动魄的战场救护,履行红色军医的光荣使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

八秩薪传,砥砺前行。八十年来,我们在建院之初就奠定下的创伤救治和紧急救援的传统和不断传承和发展。医院现为委省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候任主委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整形外科、感染病科等创伤救治和紧急救援相关学科均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设立在我院,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骨科分会、脊柱骨科分会、关节骨科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等的主任委员也均来自我院。

追忆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医院光辉的历史中滋养精神、汲取力量、激励使命,继续向国内一流、国医院的目标奋勇迈进!

文章来源

王海明

原标题:《学党史忆院史守初心

红色军医在战斗——王家桥战斗的战场救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6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