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都无法挖掘的秦始皇陵地宫,究竟隐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长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

Tips:秦始皇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统治阶层专政国家创立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秦始皇陵,作为这位伟大君主的陵寝,是世界上规模庞大、设计结构复杂完善、陪葬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的帝王陵寝之一。其中,每天吸引全球无数人参观的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Tips:世界八大奇迹分别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和中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座帝王陵寝充分展示了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化瑰宝。

这座沉睡几千年的陵寝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越是这样越发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向往和好奇。随着探测和发掘的推进,人们发现了这座陵寝的一个又一个谜团,留待我们来解开。

走进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园上封土原高约40米,陵园内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

Tips: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年)至秦二世二年(前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都流行在生前建造陵园,如战国时期的赵肃侯以及平山县中山国王生前所营造的陵墓。因此,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也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园

陵园修筑分为了三期,耗时长达38年左右。在一统中国之前就完成了陵墓的设计以及基础施工,至此,陵墓的基本格局和大致规模就确定了下来。第二期工程历时9年,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第三期工程大约花了3年左右,在此期间完成了最后的收尾以及封土的工作。

Tips: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据传说,帝陵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烂尾工程,因为还未竣工的时候就发生了陈胜和吴广的起义事件。义军兵临城下之时,不得不将修建陵墓的大军召回进行镇压。

古人对待身后极为重视,奉行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说死后也要和生前生活保持一致。

因此,秦始皇陵也是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进行建造的,大体呈回字形。因此,虽然未能够按照计划完工,但是秦始皇陵的规模和格局仍为世间罕见。

谜团之一:兵马俑的制作工艺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在那里出土的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的陪葬品。

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流行着一种残酷而野蛮的人殉制度,在奴隶主死后会让属于自己的奴隶一起陪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得到了发展,人殉制度得以废除,出现了以陶俑、木俑代替人殉葬。

Tips: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墨子曾说过,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兵马俑坑属于秦陵的大型陪葬坑,年被发现,现在已经挖掘了4个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坑内放置着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彩绘陶俑陶马共计约7,余件

秦陵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俑群,也是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在出土时兵马俑色彩艳丽、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每个人的面部刻画都不相同,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各有千秋。

Tips: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各位可能有听传闻说,兵马俑是由真人制作而成,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纯属谣言。出土的兵马俑都是由薄壁空心的泥塑胎体制作而成。

但是,人们尝试用现代工艺对兵马俑进行复制,发现正因为陶土胎体太薄,一旦高温烧制,人物的面部就很难保持刻画的原样,从而变形扭曲。

Tips:兵马俑属于大型雕塑烧造成型艺术品,兵马俑制作的基本流程是手工塑型,然后在窑内烧制,出窑后待器物降温后再在表面施以彩绘。

人们不禁赞叹当时工匠的手艺是如何的巧夺天工,才能制成这样一批气势恢宏、形态逼真的兵马俑陪伴着秦始皇长眠于地底。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小编前面提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几个小时,秦俑就被氧气氧化,导致原有的颜色就消失殆尽,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土黄色的陶俑。

Tips:秦兵马俑在建造时不仅是彩色的,还是浓烈鲜艳的撞色派。可是由于时间久远,中间历经火焚、山洪暴发、自然侵蚀等原因,超过95%以上的兵马俑彩绘都已经脱落。

不过,秦俑身上的颜料为何能够保存几千年而不褪色,专家调查研究后总结了两点原因:除了地底隔绝了氧气之外,最有可能就是秦俑制成后先涂抹了生漆层再上的颜料.

生漆层对于含水量的变化很敏感。从潮湿的地底突然暴露到外界干燥的环境中,生漆层就因为失去水分而发生干裂和脱落,连带着外面的彩绘层也无所依附,因此消失不见了。

谜团之二:青铜制品的制作工艺

考古人员在挖掘2号兵马俑坑的时候,发现了一批青铜制成的宝剑,共有19把,长约86公分,剑身上有8个大小不一的菱形面,形状误差最大不超过0.1毫米,放在几千年前的制作工艺来讲,这也真的能够夸得上一句神乎其技了。

Tips:在青铜剑反弹又恢复到平直的现象,叫做形态记忆性合金。就是指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并且能够恢复回原样,即使在各种影响下导致了合金的变形,依然会随着之中的内容卸载而完成恢复。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兵马俑的身下压着一把青铜剑,而且剑身已经被压弯,弯曲度超过45度。这把剑被取出后,当所有人都认为它会直接断掉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剑身在一瞬间就立即反弹,恢复平直的状态,就像从未发生过弯曲一样。

后来经过冶炼专家的研究,发觉这与一种叫形态记忆的合金技术极其相似,但是这项技术,是在20世纪中期才被研发出来,距今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是一种让合金形态被改变之后神奇般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技术。那么在多年前的秦朝,那些工匠是如何制作出类似功能的青铜剑,这确实是一个未解之谜。

除了青铜剑,大家还记得在年从兵马俑坑里出土的两辆大型的彩绘青铜马车吗?这是目前在中国出土的保存最为完整,尺寸最大的青铜马车。

Tips: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最令人惊叹的是铜马车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铜马车不是一体成型,而是通过组装而成

全车有多个组件,共多个零件,然后通过活页、子母扣工艺等方式将其连接在一起,连接处看上去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除此以外,虽然全车仅采用青铜材质制作而成,然而工匠们却用这单一的材料营造出了不同的质感氛围。

大家看看驾车人的胡须,衣服的褶皱纹理,还有拉车的马身上的鬃毛,马嚼子,车架中的地毯等等都有着现实中相似材料的逼真质感,工艺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此,被誉为“青铜之冠”

Tips:秦始皇铜马车的伞座和伞把为自锁结构。伞座包括活动铰链和曲柄销式锁,其中还有一个可以很容易锁定或打开的凹槽。

特别是车架上那把青铜伞呈现出的圆面弧形的形态和自锁结构,据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不加入现代制作工艺和想法,很难想象他们当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谜团三秦始皇陵是否有严密的防盗系统

从现有的陪葬坑里都已经发掘出了这么多工艺精美,价值连城的陪葬品,那么我们未知的陵园其他各处还埋藏着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奇珍异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防止后人进入陵园打扰秦始皇的安眠,同时也确保这些随葬品不被盗取破坏,人们从史料中查找到两种有可能起到防盗作用的措施:一种是水银,还有一种是自动弩机

Tips:《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秦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奇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史记》里记载的内容看来,在修建陵寝的时候,秦始皇为了事死如事生,需要在长眠之地的上空描绘出日月星辰的位置,而围绕着他棺椁的四周则修筑有像世间一样的山川河流。

如此这般,秦始皇的陵寝就像一个微缩的生前世界,满足了他的遗愿。而以水银灌注其中,才能达到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河流奔腾不息的动态场景。

Tips:汞是化学元素,元素符号Hg,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汞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

虽然现在无法确切了解地宫中水银的具体数量,但是经过现代科学探测得知,在地宫上方的土壤中确实测量出汞元素异常超标,证实了地底可能真的有大量水银的存在。

众所周知,水银的毒性较强,要模拟星辰运动,山川奔流所用水银数量肯定不少。一旦进入陵墓,水银挥发的有毒气体将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致命。由此可见,水银应该是防盗的主要利器。

当然,《史记》中也有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秦朝当时能够生产三箭连发的弓弩。如果在陵寝中遍布自动弩机,如果不小心被碰到,将引起数箭齐发,令人防不胜防。如果再加上和弩机配合使用的陷阱,这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防盗措施。

Tips:尖刀陷阱,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中的翻板具有恢复的功能,第一个人掉下去,表面的板子还会自动合上,等待下一个盗墓贼的到来。不过仅是记载,至今考古专家没有在任何古墓中发现这种陷阱。

看了大量的盗墓类小说,可能有些人会想象说,秦始皇陵是不是也会有像小说里描绘的那种设置墓顶流沙、墓顶巨石、塞门刀车等等的防盗机关。

小编只能佩服大家的脑洞,但是也不能暗下结论,因为《史记》中记载的不一定准确,也可能还有很多待我们打开地宫的那一天才能知道的真相。

结语

我们现在已经发现和挖掘的只是这座陵园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全貌如何暂时无法知晓。

据史书记载,陵寝中还建有各式宫殿,而且在主墓室的四周还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功能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还有最为核心的还是用于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宫。

Tips: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

讲到这里,大家肯定有疑问,既然有这么多谜团,我们也已经了解了秦陵的确切位置,为什么不进行挖掘,进入陵寝一探究竟呢?

在现有的探测、挖掘和保护技术还没有达到可以很好地保护考古人员的安全,和维持文物原貌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他们待在原处、维持原貌

等到技术成熟,并且具有考古和科研的必要性时,再行挖掘。不能为了一时之快,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造成永久的遗憾。欢迎大家随时给我们留言,我们一起来交流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4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