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束后不到两个月,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买下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专利权,并“无偿赠送给全世界”,从而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
达盖尔肖像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基本方法,是在抛光的铜版上镀银,并用“碘蒸汽”熏蒸镀银面,使之产生具有感光性的碘化银,然后把此银版放入暗盒内备用。拍摄时,把银版装入配有镜头的方盒中曝光,然后再用“水银蒸气”熏蒸镀银面显影。在银版的受光部位上,水银和银化合成有光泽的汞合金,组成影像中的亮部。银版上未受光的部位,没有汞合金生成,仍以碘化银形式存在,则以食盐溶液(后改为大苏打溶液)溶解掉,显出黑色的铜版,组成影像的暗部。这样就得到了一幅金属正像,十分清晰而且可以长时间保存。尽管其曝光时间比较长,大约几分钟甚至半小时,但相较于绘画,这个速度还是“太快”了,因而激发起了人们极大的热情,很快便在富人中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不久,“达盖尔-吉鲁相机”面世并开始大规模销售。
达盖尔-吉鲁相机这款相机的镜头安装在一块可以旋转的金属板后面,这块金属板实际上起到了快门的作用。很快,其他各种新型的相机也纷纷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问世。
《画室》达盖尔摄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的《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其实,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于年拍摄出来的,摄影术也是尼埃普斯与达盖尔共同研究的,只是尼埃普斯年去世了。摄影术公布后,法国政府给达盖尔法郎的年金,给尼埃普斯的儿子法郎的年金,每年发放,直至去世。
年,法国公使拉萼尼率领贸易谈判使团来到中国。作为谈判代表之一的于勒埃及尔,随身行李中有一只大木箱,里面就装着一架笨重的银版照相机。
说是贸易谈判使团,但拉萼尼是带着8艘兵船来得,其恐吓意味不言而喻。从10月1日起,拉萼尼与清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举行会谈。
爱新觉罗耆英,皇室宗亲,是此前《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者之一,时年57岁。
一次谈判会议间隙,于勒埃及尔用所带来的银版照相机为耆英拍下了这张近景肖像。
耆英肖像从没见过这种设备、不知所以的耆英,当时并不情愿被拍摄,但迫于法国代表的身份,只得勉强从之。耆英却也因此成了第一个被拍照的中国人。
埃及尔后来回忆说,当耆英看到他的照片时,很是惊奇,“然后望着我,挥手喊道:多谢!多谢!”
再对比看一下耆英的两张画像
耆英画像(一)耆英画像(二)可见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画像的效果把人物美化了。
耆英对摄影术表现出的接受态度,对于摄影在中国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在同拉萼尼谈判期间,美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将埃及尔给自己拍摄的一式四份“小照”分赠之。还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请奴才小照,均经给予。”
10月24日,耆英和拉萼尼分别代表中法两国政府在广州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阿吉默特”号上签订了中法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亦称《黄埔条约》。
耆英的卖国行为受到后世唾弃,71岁时被咸丰帝赐自尽。但他的这张“肖像照”已经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学家及档案专家认定为是有关中国题材现存最早的照片,因为“第一”所以“出名”,成为讲述中国摄影史必然要提的一张照片。
耆英这张照片的原件目前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