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大白鹭是一种大中型的涉禽,成鸟几乎全身的夏羽都是洁白无瑕的,当它们飞行的时候,颈部会弯成“S”型,整个姿态甚是美丽,犹如一只在空中翱翔的白凤凰。这种鸟在全世界的温带地区都有分布,其数量曾经在中国大地上也非常丰富,人们在60年代经常能看到多只一群的大白鹭在树上营巢。但由于受到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的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度变得非常稀少。随着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大白鹭得到有效的保护后,如今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科学家们发现,大白鹭又在面临另一个种群危机——这种鸟类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交配,导致它们的繁殖越来越少了。科学家们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指向汞这种金属。佛罗里达大学利用20多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大沼泽地中的大白鹭正在失去性动机,因为它们通过吃的鱼接触了太多的汞金属。研究人员观察到,汞污染导致鸟类繁殖尝试减少了50%,表明重金属对它们的繁殖过程的影响比以前想象的要早得多。此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与鸟类产卵后的相关指标上,比如孵化成功率,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白鹭接触汞的全部影响可能被“系统性地低估了”。“这项研究表明,有很多鸟类只是在繁殖季节休息。”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系教授彼得·弗雷德里克(PeterFrederick)说:“研究的方向都错了,单去研究这些鸟类的繁殖成功率是不足够的,因为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没有尝试去繁殖。”汞对鸟类繁殖的影响被低估了,不仅是在大白鹭身上,而且在其他动物中也是如此。这项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可以破坏激素,进而影响脊椎动物的求偶、繁殖倾向甚至养育幼崽的行为。汞金属主要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采矿进入大气。它可以周游全球,最终稳定在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如大沼泽地。一旦沉积,某些微生物可以将汞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种剧毒分子,会在鱼类、贝类和鱼的动物体内积累,这个过程被称为生物积累。大多数人接触汞就是是因为食用了受甲基汞污染的鱼类和贝类。研究人员通过对大白鹭的筑巢区域进行空中和陆地调查,拍摄照片,并在年至年拍摄的照片中对大白鹭的筑巢对进行了统计。研究人员将筑巢对的调查数据与记录鸟类羽毛中汞含量的信息以及鱼类密度和水位等其他因素进行了比较,最终评估了汞金属对大白鹭繁殖的影响。最近,中国就对汞这种金属下了禁令,要求自年起全面禁止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产品的生产。部分含汞化妆品和高压汞灯等产品,自年起就被禁止生产和进口了。每根含汞体温计中大约有1克的汞金属。当一支体温计被打碎后,这些液体金属就有可能会蒸发并进入人体内,对各种器官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而当你将打碎的体温计扔入垃圾箱后,那些汞金属就会变成“汞蒸汽”,进入大气,漂洋过海到达未知的地方,最终沉积在水体中,并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这些甲基汞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我们人体中。美国国家野生动物的一项数据显示,1克的汞金属经大气传播后,最终会造成10万平方米的水体中的鱼类的甲基汞水平超过安全可食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甲基汞并不会因为高温烹饪而消失。汞污染分布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汞,就有可能会患“水俣病”。在50年代的日本水俣湾,就是因为当地的化工厂排放了太多的含汞工业废水,使得当地人患上了“水俣病”,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重者死亡。因此,禁止含汞产品的生产势在必行。所以,当一个人不慎打碎了一根含汞体温计,你应该可以预想得到,那1克汞如果处理不当,影响的不仅仅是千里之外的一群大白鹭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