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占地56.2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皇家陵寝之一。司马迁在《秦始皇史记》中记载:始皇帝即位后,刺穿骊山,统御三国,遣七十万余人穿三泉,置铜作棺,宫中陈放各种奇珍异器,匠人制箭,近者射之,以水银代表一切江河大海,浸染机识。天文体现在上,地理体现在下。美人鱼的蜡烛是。
据说,秦始皇陵死得其所,仿照咸阳布局,充水银般的江河湖海,珍宝无数,还设置了暗弩机关,建筑可谓细致壮观。但这些都只是司马迁的记载,秦陵的地宫还没有打开,人们虽然知道地宫里有无数的珍贵文物,但至今没有人敢对它进行任何的考古发掘。
当然,并不是他们不想挖掘,事实上,考古人员对秦陵可以说是无比好奇,梦想着见证雄帝宫的真正开启,但目前的限制实在太多。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看到,整个始皇帝陵体量巨大,相当于七八个故宫的面积,甚至连入口都很难找到。此外,它建得很深,考古人员推测,地宫的深度在-米之间,直接通到地下水,以目前的资金和技术,要保护发掘如此宽阔的地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面积大之外,目前文物保护技术的欠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上世纪50年代发掘明定陵时,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大量色彩艳丽的丝织品在墓葬开启后瞬间失色,随后迅速风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此后,我国所有帝王陵墓不再主动发掘。
此外,如何处理地宫中的水银也是一大难点。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发现,地宫内有明显的汞异常,呈东南、西北强,东北、西北弱,与渤海、黄海分布一致。据估计,地宫中的汞量至少有吨,如果贸然打开墓穴,汞挥发的后果无法预料。
总之,秦始皇陵是一座极其宏伟的陵墓建筑,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只要科技不能保证保护性开挖,就永远不会开放。这座古代帝王长眠的陵墓,在骊山边静静伫立了两千多年。它包含着许多秘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有朝一日,当科技水平达到要求时,人们或许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