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不是药神》在各大院线热映,它讲了男主角程勇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变成甘愿冒险为白血病人代购仿制药并且入狱坐牢的故事。影片叫座又叫卖,不仅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而且在短短两周内就拿下25亿的票房,成为最近的票房冠军。
“药神”的成功多少反应了现在人们对于现在医疗环境愤懑的共鸣。虽然医保制度的进步缓解了不少人们看病难的压力,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医院还是把效益摆在第一位,坐诊的时候能多开的检测单就多开几个,治疗的时候能开贵的药物就不开便宜的,患者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移动的提款机。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初、虽然缺医少药,医疗条件简朴,但是医患关系却即为融洽的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就是那个年代医疗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让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研制出赤脚医生这个行业的吧。
在年初,毛泽东在看到一份卫生统计报告后大发雷霆“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年,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上,毛泽东如是说。
这份统计报告是这样的,年,中国有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毛泽东带有怒气表态,固然是对当时国家医疗资源分配的不满,但其深层原因则是在当时中国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固有医疗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医疗队伍培养的成本问题,当时,全国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院校不多,而且由于“规范化”的要求,医院床位数和生师比等因素的制约下招生人数也不多,比如当年中山医学院每年的招生名额也才人左右,而且本科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也要五至六年,甚至七年。
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五亿多农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他首先要求医学教育要从适应国情实际出发,缩短学制,降低招生学历要求,改变培养方法。其次不要总是热衷于研究高、深、难的疾病的倾向,而是要学会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病,而且他赞成学生学会“常见病的治疗和一些预防工作”,然后接受有经验的医疗人员带班学习一段时间,这样就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这种设想,直接催生出一种后来被称为“社来社去”的学员类型,意思是学员从公社中招收而来,学习结束后,回到公社去为农民服务.这些人不是国家干部,不享受国家的补贴,是地道的农民,就生活在农村,靠挣工分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是下乡来的知青,但长期生活在农村,与村里人关系都很近,因而农民用得动。当时社会上就把这些人称为“赤脚医生”。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就是这群没有编制、仅受过简单培训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
当年的中国农村还普遍贫穷,合作医疗能够提供给“赤脚医生”使用的药品很匮乏,他们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为了解决农民痛苦,他们便自学中医,运用中医的方法给病人治病,当时人们形容赤脚医生”手中也有“两件宝”,一是银针,一是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
作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农忙时或早晚都要下地干活,一但有人生病会随叫随到,不管在田里干活,还是在深夜睡觉的时候都会及时出诊。
比如后医院院长,在中医界鼎鼎大名的“救命先生”——李可当年就是一名普通的赤脚医生,在他的晚年,他在自己医案里是这样回忆当初那段赤脚医生的生涯的:我一生大部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辨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从李可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群行走在十里八乡、走街串户的赤脚医生们,虽然没有编制、也没什么名气,但心里装的的却是作为一个医家的责任、一份对民间疾苦的哀叹、一种服务广大人民的热情。他们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他们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这种精神,不仅获得了中国老百姓的认可,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甚至在国际世界上刮起了一股风潮——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该片在许多国家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如今,虽然“赤脚医生”已成为了历史名词,但那群曾经穿梭在乡村中的医疗队伍却仍在感动着我们。为医者必先为德,从医者必定从民。——无论你们的时代多么久远,你们都必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