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时候,临近除夕,家家户户备年货,爷爷总会数着一根根手指计算还有多少天过年。我也盼望过年,盼望在外出打工的妈妈回来。
“过年了,过年了!”我穿着爸爸买的新衣服,喊上调皮的妹妹拿着鞭炮等待着。这时候爷爷喊我:“老俊、老俊,快去点鞭炮啦……”
后来读初中、高中、大学,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但我知道家乡正在不断变化,变得越来越好。
年我从贵州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干过传媒公司、做过微电影、宣传片、商业摄影等。
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家乡无时无刻不让我魂牵梦萦。“我想,是时候回家了!”我下定决心,背起行囊,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并成为万山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
这几年,我通过采访拍摄,看到我的家乡万山正不断创造和演绎着“万山速度”“万山变化”。
万山被誉为“千年丹都”,因汞而兴,也因汞矿资源枯竭而衰落。年,万山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后,发展举步维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山牢记嘱托,扎实推进“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书写了绿色转型新篇章。
以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由黑向绿”转型。打破常规发展新型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我拍摄的《探路绿色转型》新闻图片,于年5月30日在《人民日报》二版刊发,这也点燃了我对新闻摄影的热爱。
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后的木杉河湿地公园,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早上在潺潺的木杉河畔慢跑,一行白鹭在水中歇息,看着这样的场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悠久的朱砂采冶历史,铸就了万山独特的灵魂。万山抓住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机遇,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前的汞矿核心区,被打造成我国首个山地工业文明主题旅游小镇。
城市也变美了。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金鳞大道、铜仁金街、仁山公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路两旁的霓虹和每家每户的灯光逐一亮起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被点亮。原来,我的家乡如此美丽!
如今的万山,县域经济从“非经济强县”跨入了“城区方阵”,闯出了可持续发展新路,创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万山奇迹。
老人们常说,你的根在哪儿,你的心灵归宿就在哪儿。回到故乡,我要与“千年丹都”转型发展同步前行,用相机去记录下转型发展的精彩画面,把家乡最美的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整理
编辑江佳佳
编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