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寨金汞矿成了一个被人类遗忘的角落,繁华不在。但是,这大山中的车间,厂房,采矿洞,宿舍,医院,百货大楼、生活建筑设施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看这些生活区的建筑,有种置身于六七十年代的感觉。图为金汞矿遗址。
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丹寨县龙泉镇和扬武乡南部,寻访一处历史悠久的金汞矿遗址。车子缓缓驶近,眼前一片荒芜的景象引入眼帘,一派颓败的旧砖楼,但是整个矿区保存近乎完好,让我们更加满心期待。
丹寨金汞矿工业遗址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和扬武乡南部。是一个藏在深山里一个富矿。丹寨金汞矿遗址存在年代久远。图为金汞矿遗址。
据传,在火药未发明之前就有人在今遗址用火烧泼水爆炸等土法开采。据史料载。唐朝时期,当地土司敬贡朝廷的礼品中,就有丹寨出产的活水银以及银饰等。年7月,中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省政府矿务局直管三合(三都)、八寨(丹寨)两县汞矿,开设“三八厂”。图为金汞矿遗址。
解放后,年5月,都匀专署公安处劳改科到矿区接管办厂。年由贵州省公安厅接管建“贵州省地方国营丹寨汞矿厂”。年,苏联专家库克林、杜尔钦斯基进驻矿区指导工作,对矿山如何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苏联专一栋栋独立小别墅虽已清空,但外面没有拆除的信号锅等设施,依然能体现他们在那个设施并不发达的时代,所享受到的高级待遇,也体现出当时汞矿厂殷实的经济条件。图为当时苏联专家的住宿区。
火药发明前就已存在的矿脉,经历了几个时代的迁移,于年停产。五十年代初,该汞矿厂由于当地政府接管,并大力建设,一度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繁盛之地,健身房、电影院、小别墅……采矿之余的小资生活让我们在这保存近乎完好的遗址中一览无余。
40多年来,丹寨汞矿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矿源开始出现枯竭;八十年代后期,生产出现亏损,年停产。现废为遗址。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地处山谷,山脉为南北走向,地形坡度较大。遗址内多数平地、路面、操场,步道为水泥硬化,路旁植有法国梧桐、杨树等行道树,环境幽静,山青水秀,建筑物和构筑物保护较好。
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历史悠久,可以说它是一座汞工业博物馆,值得人们去考察。它是一处情人谷,值得人们去探幽。从遗址的建筑风格可以想象当年这个亚洲第一的汞矿红红火火的生产场景。
一砖一瓦都携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当年曾经辉煌的景象。图为废弃的汽车。
走过一栋家属宿舍的时候,看到一位守门人,打听之后才知道,这里还住着一位老矿长,随着守门人带路,我们直奔老矿长的家。
方矿长,今年65岁,家里人都在贵阳生活,老矿长退休了之后回来帮忙做一些事情,每天还在这套九十年代分配的三房一厅套间休息。老矿长回忆起当年那种扬眉吐气甚至有些骄傲与自豪的情景和周边水苗同胞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醉梦仙乡。
老矿长家的另一间房,室内光线昏暗,地面潮湿,一片狼藉,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
老矿长家的房间,有一面墙上悬挂着港台明星周慧敏照片,当年周慧敏爆红香港娱乐圈。
虽然房间内早已没有人居住,可是窗外依然是春意盎然。
54岁的杨世贵,一个人看守这方圆几公里被废弃的丹寨金汞矿已经5年了。他原来是这里的职工。据杨师傅介绍,矿区风光时,住有2万多人,像一个热闹的小县城,学校、大礼堂、医院应有尽有,周围的人都要来这里逛街、看电影和看病。矿产枯竭后,所有的人都迁走了,只剩下杨师傅和轮流替换他的工友在风声和油菜花地包围中。图为老杨看抗日神剧。
杨师傅说,他老婆在儿子4岁时嫌弃他穷,就跟别的男人跑了。是他一手带大儿子,连针线活都是自己干,说到这里,杨师傅的眼泪在眼眶内打转,如今儿子已经工作了。
杨师傅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很简单,桌子上摆着一碗调好的酱料。
杨师傅住所的墙上还悬挂着当年“贵州省丹寨金汞矿设备分部示意图”,从设备示意图可以看出金汞矿当年曾经是多么的辉煌。
入口处有一座刚劲有力的矿工雕像,让人一下想起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望着这座雕像,突然想起了一首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又遇到了跨度比较大的弧形拦河坝,修建于一九六九年的小石桥,所有的场景让人仿佛蒸腾着一种神秘的穿越感。所有到此一游的人都被金汞矿遗址所震撼,纷纷提出建议,这里是应该重新打造?还是保留现在的状态?如果您有好的建议,请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