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金铜镜上的道教思想
花无缺
我07年收藏到一面少见的金代人物镜,和藏友们探讨故事内容,虽然大都认为是和道教有关,但具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大家看法一直有分歧。后来也写了一篇不成熟的短文论述了一下观点。这么多年过去了,随着又有几面同类题材镜子的出现,以及我对纹饰含义的进一步认识,深感有必要再写文章详细探讨一下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图1陆晓洪藏品
这面镜子为八角菱花型,内缘装饰卷云纹,镜中山岩嶙峋,高树苍翠,一位道人头戴逍遥巾,身穿法衣坐在石上,身后侍立两个道童。左手边有一卧虎,右手旁有一坐龙。半空中显现五位天兵天将,身披甲胄,腰挎箭囊,手执兵器,神态栩栩如生,氛围奇特神秘。那么这样的场景是在表现什么内容呢?这要从宋金时期道教思想的流行说起了。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在古代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济世救人、得道成仙。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服食丹药,炼气导引,内丹修炼等,并借由法术修为与道教科仪来行医治病,降魔除妖,以积累功德。
自祖天师张陵在东汉顺帝年间创立正式道教组织以来,距今已有多年历史。魏晋隋唐时期是道教的发展繁荣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当时高道辈出,各种经典著作不断面世,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日益完善。
入宋之后,北宋帝王对道教同样非常崇奉。宋太宗赵光义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频繁召见道徒,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宋真宗赵恒为了达到以神道设教的统治目的,他假托梦寐,捧出“神仙”赵玄郎为道教的圣祖,利用百姓心理致举国上下醉心宗教,以此来掩饰对北方军事和外交的失败。宋徽宗赵佶为了发展道教,甚至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
在崇宁、大观年间,于茅山建元符万宁宫,在龙虎山迁建上清观,增建靖通庵、灵宝观等,宫观盛极一时。并宠信神霄派道士林灵素,赐号为“通真达灵先生”。徽宗本人更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对道教的迷恋可见一斑。北宋帝王利用道士神化自己,加强封建统治,道士则利用君王的信任传播教义,大建宫观,广收教徒。道教的社会影响巨大,俨然成了当时的国教。
南宋道派以符箓派居多,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所谓“三山符箓”为中心,另外还有净明派和内丹派南宗,以及新兴的东华、神霄、清微等符箓道派。茅山宗在南宋,已呈衰退之象。在道教中已不居主流地位,这一地位已由龙虎山张天师道所取代。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道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极其礼遇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此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
阁皂宗是由灵宝派衍化而来,多活动于民间,罕见有受朝廷征召赐封的高道,其影响和地位故不及茅山、龙虎二宗。流行于南宋的金丹派南宗是以炼内丹为宗旨,师法宗承张伯端《悟真篇》,主张大隐混俗,不倡出家,与全真道不同,成为内丹术的另一流派。可见南宋时道教同样也很兴盛发达。
北方在金国统治下,连年战争,百姓饱受战乱屠戮之苦,盼望王师北上收复中原。但南宋政权腐败无能,为了一己私利偏安一隅,错失了收复大好江山的时机。百姓在异族压迫下呻吟,救国无望,心情苦闷迫使他们寻找精神慰藉。而脱离尘世,长生不死的道教正是最好的精神家园。为了争取百姓支持,金代统治者同样对汉族士人信仰的一些新道派进行笼络和亲善。于是各种道教流派和社团大量涌现,社会影响巨大。期间产生了道教历史上重要的革新--河北新道教的兴起。即太一教,大道教和全真教。其中真正对后世道教理论产生重大影响,流传最广的,是王喆创立的全真教。
金世宗和章宗对全真教都采用拉拢,怀柔政策,召见教首,赐号修观。在鼎盛时期,全真教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以至金元时期道教流派有“北全真,南正一”之说。这是道教史上的又一个转折时期,其提倡的内丹学大为流行,道教再次出现改革的新气象。
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无上大道”。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所谓先性后命,是教人先收心降念,除情去欲,对境不染,使得明心见性,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证道成仙。其提倡三教合一,苦己利人,回归老庄道德性命之学的观点,符合了当时思想流行趋势,因而深受广大的士人阶层欢迎。
因此在宋金时期,直至南宋灭亡,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百姓感到生命无常,恰好为宗教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道教各派趁时而起,发展到了鼎盛期。道家长生不死的思想深入人心,在社会各方面都有体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在铜镜上出现了众多与道教相关的纹饰。内容涉及道家修练施法和传说故事,宣扬道家思想和练功方法,描写神通广大的法力和降妖捉鬼的场景。其中尤以全真教的内丹修炼题材最受民众喜爱。
铜镜本身就是道教的重要法器。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除恶,在修炼和作法中有很多用途。以前道士要入深山修炼,须在身后挂一枚九寸镜,据说它能让妖怪现出原型,使自己避免侵扰。也有专门利用镜子修炼的“分形术”。道士借铜镜进行修炼的活动统称为“镜道”,认为可以运用镜子的成像原理,以物与像的虚实互化来实现与道教最高法则“道”的融合。道士相信修炼“镜道”可以延命、通神甚至成仙。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就记载了《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等一系列利用镜子修行的秘籍。平时道家在作法和炼丹时,也多要用到镜子来镇压邪祟。当时有众多道士专门从事镜子的设计和铸造,一些道书中对其铸造过程、背纹内容及尺寸大小均有规定。故而现在流传下来的宋金镜子上,很多都有“某道人造”的铭文。
而外丹术的发达,使道士们掌握了磨镜的药方和技术,从事磨镜这一特殊职业的,也多为道人。《道藏》中收录的《上清明鉴要经》、《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典籍,都有对磨镜之法的介绍,可见铜镜在道教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宋金铜镜在墓葬中多有出土,一是因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供墓主人修饰容貌用,二是因铜镜本身有镇煞的作用,故而多悬挂在墓室顶部以镇墓辟邪。而无论是墓葬活动或驱邪科仪,都会请道士参与,因此从墓葬本身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看,出土纹饰与道教有关的铜镜,也就很自然了。
图2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品
我这面镜子,道士左边的坐龙,后爪蹲坐,前爪抬起,尾巴上卷,其形状和年在哈尔滨市阿城出土的金代铜坐龙相似。而右边的卧虎,俯首卷尾,温顺的趴卧在山石上。那么这龙虎有什么含义呢?以前的文章里,我只以为是描写天师降龙伏虎,以体现道行高深,现在看来,是理解简单肤浅了,这应该是道教修炼内丹功夫的第一步--龙虎胎息。
在道教中,炼丹是主要的道术,为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于先秦神仙方术,是在丹炉内通过各种秘法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用来服食,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以求长生不死。内丹术则是将人体拟作丹鼎,用以习炼精气神,去除后天杂质,回复到先天纯净的状态中去,达到天人感应的境界。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龙虎胎息,是内丹派的筑基第一步(内观存想)--抽坎填离,水火相济,以结成金丹。
图3
在道教中,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就阴阳五行而言,龙属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属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中生”。在人体中,心属火,肾属水,存想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相济,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而成金丹。也就是“龙虎相交谓之曰丹”。吕祖《指玄篇》曰:“降龙须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气似烟。痴蠢愚人能会得,管教立地作神仙。”从八卦上说,所谓“抽坎填离”的意思是--离卦外阳内阴,坎卦外阴内阳,以坎卦中间的阳爻点化离卦中间的阴爻,就成了三爻皆阳的乾卦。即以龙虎相交结成纯阳之金丹,以转化人的纯阴之身,变成纯阳之体,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图4
《钟吕传道集》原文如下:“肾,水也,水中有火,升之为气,因气上升以朝于心。心,阳也,以阳合阳,太极生阴,乃积气生液,液自心降,因液下降以还于肾。肝本心之母、肾之子,传导其肾气以至于心矣。肺本心之妻,肾之母,传导其心液以至于肾矣,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五行名之数也。论其交合生成,乃元阳一气为本。气中生液,液中生气。肾为气之根,心为液之源。灵根坚固,恍恍惚惚,气中自生真水。心源清净,杳杳冥冥,液中自有真火。火中识取真龙,水中认取真虎。龙虎相交而变黄芽,合就黄芽而结成大药,乃曰金丹。金丹既就,乃曰神仙。”描写的就是修炼者内观存想,龙虎即济,心肾相交而结成金丹的过程。《性命圭旨》(火龙水虎图)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中,银角道:“我们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这和尚到得那里,让他去罢。”金角道:“你不晓得。我当年出天界,尝闻得人言:唐僧乃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哩。”银角道:“若是吃了他肉就可以延寿长生,我们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炼什么龙与虎,配什么雌与雄?”
可见存想龙虎相交,是道家内丹派筑基的基本功课。《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云:“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粘。牙齿相著。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似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津液自生,灵真付体,自知长生之路。”在我理解,就是虚其心,实其腹。抱一以虚心,心虚则念净,一尘不染。守精以实腹,腹实则精血充盈。精气神合一,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而镜子中的温顺的坐龙卧虎,正隐喻道士经过了存想水火相济,龙虎相交的过程后,结黄芽存于丹田,成就大药,金丹已成。
图5陈宏君藏品
镜,八出菱花型,苍松下,山岩间,猛虎盘踞。深潭里,水波中,蛟龙翻腾。一道者双手作揖,面向龙虎。这应该就是道家刚开始修炼,“初识龙虎”的隐喻。道家把离中气发称为火龙,把坎中精动称为水虎。《钟吕传道集》写道:吕曰:“地仙如何下手?”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由此可见“识龙虎”是筑基的前提。
图6俞乐群藏品
镜为六出葵边型,典型的宋镜形制。一位道士手执法剑,斩向一条蛟龙。则是识龙虎后的步骤--降伏真龙。尹真人高第《性命圭旨》写道:“夫黑铅、水虎者,是天地发生之根,乃有质而无气也。红汞、火龙者,是天地发生之本,乃有气而无质也。有质者,真铅也,太阴月之精也,为天地万物育形之母。无质者,真汞也,太阳日之光也,为天地万物发生之父。铅汞之体,互相孽胤,循环不绝,可谓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祖宗也。”在降龙图中写道:“降龙未得岂成仙,降得真龙丹可圆。须信神仙活手段,一毫头上见龙天。故曰:不积汞何以取其铅?不降龙,无以伏其虎。且真铅真汞未易相投,而真龙真虎亦难降服。”这镜描写的正是道家修炼,降伏龙虎的过程。
图7赵春安藏品
镜的工版是所见最精细的。描写较详细了。鼎炉中升腾出两股云气,左边显现为水中虎(虎身拉长),右边显现为火里龙。下面水中的玄龟口吐火焰,烧炼丹炉。水中玄龟应指男根,玄龟潜伏,则元精凝矣,以炼精化气,纳入丹田。在这里,龙虎已经降伏,开始抽坎填离,蕴炼金丹。金丹初成后,还要经过十月蕴养,再面壁九年,形化为气,气化为神,抱元守一,形神俱妙,与道和真,才能炼成“九转金液大还丹”。
图8李建廷藏品
这面宋镜就更形象直观了,直接把整个镜子铸成丹鼎形状,龙虎交斗象征着水火精气在炉腹内烧炼融合。《指玄篇》诗曰:“大道玄机颠倒颠,掀翻地府要寻天。龟蛇共穴孰能见,龙虎同宫谁敢言。九夏高山生白雪,三冬备火种金莲。叮咛学道诸君子,好把无毛猛虎牵。”这镜子没有镜钮,中间带撑腿,下面带两足,不同于一般铜镜穿钮悬挂,是直接支放在桌子上的,镜子本身就模拟三足丹炉的样子,形状很奇特。恐怕不是简单的照容貌用的,而是道教的法镜。
图9俞乐群藏品
镜的外形非常少见,七瓣菱花长方型。猛虎蛟龙分列左右,上面两把发剑插在水火中,寓意降伏住了龙虎。中间垒起的三层高台之上,安放着三足丹炉,在放射状的光华中,一颗硕大的金丹{镜钮}已经炼成。这里是以炼外丹形式来隐喻修炼内丹的过程。炼制外丹在修炼过程中历来显得极其神秘,古代炼丹场所的选择,应在人迹罕到、有神仙来往的名山胜地,否则“邪气得进,药不成也。”
图10
图11
要在有水流的地方结庐,再入山炼丹,须选“开山月(三或九月)”的吉日良辰;筑坛要起三层高台,上面安放丹炉,炉鼎四周插置宝剑古镜,并要焚烧符篆,以此来驱除邪祟。丹成开鼎时,道士须斋戒,沐浴洁身,顶冠披道服,跪捧药炉,面南祷请大道天尊,过程非常隆重复杂。而在内丹派的典籍里,经常用烧炼外丹所用的术语和物件来隐喻修炼内丹的方法和过程。正所谓“偃月炉中玉药生,朱砂鼎內水银平。只因火力调和候,种得黄芽渐长成。”这镜的内容更具体的描写了炼丹的过程。
图12陈宏君藏品
镜,这是一面很罕见的镜子。圆形,镜缘四周云雾环绕,道士曲腿坐压在两个小鬼背上,衣带飘舞,威严肃穆,浩气凛然。身前两把法剑降服住龙虎,水中玄龟口吐火焰烧炼丹炉。纹饰非常少见,而且这镜的镜钮是方形的。应是象征着道家的法印。所谓法印,就是“道家以行法时所用天、真、仙、圣之印玺,名为法印。《洞玄经》:“法印照处,魅邪灭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正一教的镇山法宝“阳平治都功”印。而另一件就是“三五斩邪雌雄二神剑”。剑和印,正是道士降妖除魔,作法修炼所用的最重要的法器。这镜内容也是描写道士降妖捉鬼,修炼金丹的场景,场面宏大雄奇,特别是对道士神态的刻画很精妙传神。
图13上海博物馆藏品
是上海博物馆的藏镜。一道士曲腿端坐在岩石上,旁有道童服侍,水中一玄龟吐火烧炼丹炉,前面一把法剑插在土中,剑身围绕着一道符篆。前端有一神人手执大刀,说明符箓已经召来天将,发挥效用了。符篆通常表现为符号、图形,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符篆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道士在炼丹的时候,都要烧符篆来驱除邪气。符篆术源于东汉,早期道教承袭此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书和以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信徒创建组织的。唐末宋初,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篆”。南宋金元之际,更在“三山符篆”基础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篆派。可以说,宋元以前,符篆道法是道教的主流。金元之际,全真派内丹学说兴起,但擅长符篆的正一道仍在南方与之鼎足而立。故而符篆图案,也经常在宋金道教题材镜子上出现。
图14赵梦言藏品
镜为盾型,上半部带环穿于钮中,这类带环的镜子多出于福建。镜中一只丹炉喷吐火焰,正在炼丹,而上面的镜钮正是一颗仙丹。丹炉两旁各有一行文字,似是道家符篆。在丹炉前面放着两件道家的法器—木鱼和法刀。法器是道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显示法力的一种象征性器物。这些器物平时皆陈列于道坛的法器架上,由道士在行法时使用。木鱼,古称鱼鼓、鱼板。指鱼形木制之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作鱼形系缘于晋人张华作桐鱼攻石鼓之典故,或说鱼昼夜张目,故木雕其形敲击,以警醒修行者之懈怠心。法刀又称“师刀”,是法师专用的法器,多为铜制或铁制。刀面上刻有七星或八卦,或阴阳太极图,使用时跟七星剑完全一样。有些道士或法师,舍法刀而用菜刀代替。这两件法器在这里正是起到镇压邪魅,帮助炼丹的作用。有文章释读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值得商榷。
以上各镜,通过龙虎,法剑,鼎炉,符篆等物,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道士修炼金丹的功法和过程。
再看镜,在左边的半空中,有五位披甲执兵的天兵天将,这是何寓意呢?
图15陆晓洪藏品局部
古人凡有患病、家遭灾祸等不祥之事,常归诸于鬼神妖精作怪,便要请法师前来捉拿降服。简单捉妖术是以符咒镇压,谓能使之现形被擒拿。而复杂的收妖术便须结法坛,由法师召遣神将捉妖。符箓派道士都习此法术,而正一派道士尤其擅长。宋以后雷法盛行,法师多召雷部神将执行捉妖。通常在病患或灾祸发生以后,经法师勘查为妖怪作祟,则行符、咒、诀、罡,召遣神将往捉收。捉妖的科仪排场盛大,过程充满戏剧般的表演。重要环节首先是要结法坛,二是要召神将。妖怪来去无踪,凡人自然斗它们不过,于是道教役使鬼神的法术便有了用武之地。法师所召的神将,大多威猛狰狞,其中最知名和灵异的是雷部五元帅。指的是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掌的五名雷部天神。
邓元帅,名忠,传称其银牙耀目,火焰绕身,称为律令大神邓元帅。当系职掌雷部律令考召。毕元帅,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原系雷精,得千年石钟乳气而生。修炼于漉泸岩下。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诛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纠群魅出没,中击不仁不义等等。刘天君:名后,东晋时人。精于五雷诀,能招风捉雨,随叩即应,济民助国。玉皇大帝亦命刘天君职掌雷部王府的各种事务。辛元帅,妖头,喙嘴,翼生两肩,左执尖,右持槌,脚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为元帅,与毕元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翦除幽冥中邪魔鬼恶。庞元帅: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庞家境贫困,世为驾渡之工。但庞乔心行善良,对往来渡客无不平等,救人急难。玉皇大帝闻其至孝至诚,敕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旧恶,秋毫不爽。
图16高淳博物馆藏品
图17北京白云观藏品
(前毕元帅、后辛元帅),(水陆神全),这五位正是道教作法时经常请到的护法神灵。更深层次上,这五位神灵象征着天地五行之气。
道法认为,诸法之中威力最大的是雷法。王文卿《雷说》“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可总摄。”雷,一可复苏万物,广施甘露。二可惩奸除恶,降妖除魔。雷法派是将内丹与符箓咒术融为一体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与符箓结合来召摄雷将。讲究心合于道,以自身五脏之气和天地五行之气感应,役使鬼神、祷雨止旱等,是道教诸方术的融合体。根据考证起源于北宋,兴盛在南宋,例如天心、清微、北帝、神霄、东华、正一、上清诸多派系都有传承。当时因雷法而被赵家帝王器重的有王文卿、林灵素、张虚靖等。雷法典籍有《道法会元》《清微丹诀》《法海遗珠》等书。
雷法特别注重内丹的修炼,并主张“道体法用”,即修成内丹与道合应,以五脏之气发之于外,与五行之气呼应,则形成种种神通变化。这五行之气便为五雷。五雷分属五脏,五脏之气攒聚,会聚为一,方能达于大道,掌握五雷之妙用,此称作“攒簇五雷”。章希贤《道法宗旨图衍义》曰:“五气朝元,一尘不染,能清能净,是曰无漏,肝为东魂之木,肺为西魄之金,心乃南神之火,肾是北精之水,脾至中宫之土。是以圣人眼不视而魂归于肝,耳不闻精在于肾,舌不味而神在于心,鼻不香而魄在于肺,四肢不动而意在于脾。”意即以肺、肝、肾、心、脾五脏之气外放来呼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道士在行法之时,存想以内丹催发本身五脏之气为五雷,与虚空之神呼应,以召役雷部将帅,所以称之为“召将”或“召合”。萨守坚《雷说》“雷法为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应答耶。”这种以人身模拟天地、认为人身为一小天地,跟身外的大宇宙相感相应,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为道教代代相传的理论内核。
镜中这5位天将,即为道士在行雷法时,召来推云布雨,降妖捉鬼的雷部五元帅,说明道者内丹已经修炼到了五气朝元的境界。《性命圭旨》:“盖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皆聚于顶也。”能达到精、气、神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已经是神仙境界了。《钟吕传道集》: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所以说内丹修炼非常重要,是一切道家法术的根本。
图18翌滨藏品
镜为八瓣葵花型,大树下,一道士曲腿盘坐在山石上,悠闲地吹奏笛子。波浪中夜叉、龙王,恭敬地手捧宝物前来进献。灵龟口吐火焰烧炼放置在河岸边的丹炉。在远处山岩间,有三位披甲执兵的天将显现。因为尺寸巨大,故而上面的图案更复杂。
图19赵梦言藏品
镜因为尺寸小的缘故,所以纹饰较少,只有道士,道童和龙虎。构图相当于镜的局部,没有大树和五位雷部天将,但河岸和山岩的刻画极富有立体感。
图1陆晓洪藏品
镜的尺寸比镜更大,除了包含有镜的所有纹饰外,为了填补空白位置,在镜子右边的树下多了两位仙人,各自手捧一颗仙丹。可见这三面镜子描写的是同一个内容,连纹饰,构图,外形都一样,也许都出在同一个镜坊。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铸镜者根据尺寸大小来增减相同的纹饰,以节省设计图案的时间。
图20赵梦言藏品
镜是这类镜中图案最丰富的,虽然只有半块,但主要的纹饰都幸运的保留了下来。镜中水里垒起三层高台,台上丹炉正在炼丹,四周插下四把法剑,悬挂两面铜镜,以镇煞辟邪。龙虎降伏分列左右,一道士手执法剑坐在岩石上,身后两位天将拿着兵器护卫。旁边应有四字铭文,可惜只残存两字,而且镜钮是少见的方型,此镜虽残尤珍。
图21马臻杰藏品
以上这些铜镜的内容,正是在不同场景下,道士修炼金丹和作法召将的描写。
那么这些镜子中炼丹作法的道人,是何人呢?我认为这么多镜子,分属宋金,不会只是特指某一人,而是道教中的一些得道高人,道教尊称为“天师”或“真人”。以“天师”之号始称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后世也有尊称得道高人为“天师”的,如东汉葛玄天师,东晋许逊天师,北魏寇谦之,南朝陆静修,唐朝杜光庭,宋朝萨守坚等大德高道。
洪武元年()龙虎山的张正常入贺进京,明太祖云:“天至尊也,岂有师乎?”乃除“天师”称号,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自此以后,天师改称“真人”。真人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东汉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样的得道高人正是所有修道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超凡入圣,羽化登仙,成为天仙。
《钟吕传道集》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按照当时道教的理论,龙虎相交得金丹成地仙,五气朝元身外身成神仙,要想进一步成天仙,只是遁入深山,关起门来修炼是不行的,还要心怀天下苍生疾苦,四处行医救死扶伤,降妖伏魔积德行善,济世利人积累无数功德,才能修成无上大道。且不论成仙目标如何虚无缥缈,对社会和百姓来说,这是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的,这也是当时道教能得到教众拥护,思想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
图22陈宏君藏品
镜,在水中一条蛟龙,口吐祥云,托着一颗硕大的仙丹{镜钮},岸边两位仙人骑着神鹿,天际两位神仙乘着仙鹤,团团簇拥着仙丹而来,气氛热烈祥和,正是描写“九转金丹”已成,群仙前来祝贺的场景。正所谓“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至此,经历了种种艰难,修道炼丹才算是功德圆满了。
这些镜子的纹饰内容,正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的体现了道士修炼金丹仙药,召将作法,降妖除魔,得道成仙的方法、过程和场景。
图23陈宏君藏品
宋金时期这类纹饰的镜子,布局精彩纷呈,纹饰神秘奇异,人物神态生动逼真,因此深受藏友喜爱。不过数量非常稀少,有的甚至是孤品,难以寻觅且价值不菲,但类似镜,镜,这样有龙虎,法剑,丹鼎的镜子,市场上还能遇到,数量相对较多,值得镜友们下手收藏。对于贯穿其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我们至此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图24吴晓鸣藏品
以上综述,在宋金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和道教本身符合社会需求的变革,使得道教思想广为传播,道教故事和修炼功法在当时的铜镜上多有体现。纵览这些年出现的这类镜子来看,其题材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道教思想的演变,挖掘其中深邃的文化内涵,与古人隔空对话,感受神游古今的无穷乐趣!我今试着把这类镜子命名为:“天师炼丹”镜系列,供广大铜镜爱好者收藏和研究。以上为个人的解读,其中难免缪误之处,欢迎各位朋友交流指正。并在此感谢诸位好友提供心爱的藏品资料。最后请欣赏一首古诗:
古圆镜
作者:
翠剥青铜面,年深入手轻。
似教藏美恶,不欲大分明。
细雨波心碎,浮云月底行。
便令无点翳,谁解照前生。
陆晓洪年九月苏州
本文经编辑后发表于《收藏投资导刊》年11月刊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