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电视台播出陈杰同名小说的《大染坊》,小说的原型是济南东元盛染厂。剧中有个细节值得寻味,在清朝末年,由于国内没有测量温度的设备,老掌柜张启垣自创鱿鱼来测量温度,根据鱿鱼弯曲的幅度,来测量染池的温度。无法量化温度,就无法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无法重复验证。像《大染坊》中,对鱿鱼测温度还保密,如果老掌柜绝后,或者突然离世,掌握温度的技术如何传承?温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温度的量化,以及能否驾驭更高温度,反应了一个文明的等级。
《大染坊》剧照温度与文明
历史上我们判断文明的等级,常常按照冶炼技术的高低来判断,如果你能把炉子的温度烧到摄氏度,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如果能把炉子的温度再升高-度,就能够冶炼生铁,进入铁器时代;如果温度再高点,就能够烧制瓷器,或者玻璃,就进入了工业时代。
人类最早能够加工的金属多是软金属,比如金和铜,这些金属几乎不用加热,只需要锻造就能够制作成想要的形状。公元前0年左右,人们发现,只要将这些铜加热并且加入锡,就能够产生一种合金青铜,相较于软铜,这种合金铜更加耐久,而且更加坚硬。
西周青铜器青铜和锡的比例大概是8:1,如果铜含量高一点,材质比较软,能够制造复杂的盔甲。如果加入铜量少一点,材质就比较硬,就可以制造各种剑或者鼎等。罗马人在这些铜中还加入了银、金等金属,所以早期的战争,消耗的都是财富,只有贵族和骑士才能上战场。
公元前年,在北非的新月沃土,赫梯人能够把炉子的温度加热到1度,不但温度升高了,而且冶炼技术也提高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铁矿都是以氧化铁的方式存在,所以在加热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氧气,氧气和焚烧的木炭产生反应,形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继续加热之后,能形成二氧化碳,带走铁矿石当中的氧分子,排入大气当中。当炉子温度来到摄氏度的时候,浮渣便会浮在金属表面,生铁就形成了。当这些手拿生铁武器的赫梯人,骑马进入两河流域的时候,犹如外星文明降维打击。
赫梯人温度与瓷器
当然掌握了如此高的温度,也能够制造出陶器,由于早期掌握的温度比较低,制造出的陶器不但笨重而且不美观。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掌握釉彩技术,这时候的陶器,就像我们家里的花盆,是盛不住水的。
虽然中国瓷器名扬海外,但是上釉技术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巴比伦人发明的。他们成功将盐或者苏打和沙子中的石英混合加热,只有就产生一种玻璃状的物质,才能防止水从容器中流出来。
古巴比伦陶器虽然这些巴比伦人,将富含石英的细沙还有苏打抹在陶器表面,却依然造不出釉面,因为他们缺乏高岭土。于是这些古巴比伦人,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烧制面砖上,没有再想着拿它制作瓷器。
后来罗马人将这些玻璃装饰在教堂上,彩色的拼接玻璃克服了无法制造大块玻璃的缺陷,同时还构成了灵动的画面,为宗教题材故事增加神秘色彩。
古罗马教堂其实这些文明没有发明出瓷器,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高岭土,这种特殊的矿石,在中国景德镇储量却非常丰富。虽然在美洲也发现了大量的高岭土,可惜在哥伦布到来之前,这里还没有掌握足够高的温度。
我们通过瓷器和陶器的断面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区别,陶器由于温度低,断面是黏土颗粒,而瓷器断面非常光滑,和玻璃非常类似,这是炉子烧到1度以上,才能够形成细密组织。
瓷器断面温度与玻璃
西欧没有造出瓷器,可是中国也没有吹出玻璃器皿。大约在公元前年,两河流域制造出了无色的玻璃。公元前50年,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吹制玻璃。公元12世纪,玻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相比较于西方的玻璃,中国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在混入铅钡之后,玻璃的粘性降低,很难适合吹法制作玻璃。相比较于中国,西方的玻璃生产,早早就进入工业化,迅速进入各领域。
吹玻璃图进入17世纪,西方因为玻璃的普遍应用,发明了很多测量工具,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等等先后问世,随后还出现了时间的记录工具-摆钟。要不是这些测量工具的发明,科学无法进入量化的阶段。
也是因玻璃与瓷器的区别,让中西方科技在此时产生巨大的“分流”。年,几位荷兰眼镜师,发明了望远镜,后世很多人认为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其实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天文学家。之后他观察到木星居然还有自己的卫星,这打破了多年来,所有行星围绕地球旋转的思维范式。这也为十几年后,哥白尼的日心说打下了基础。
列文·胡克显微镜年,列文·胡克用自己磨制的镜片,制作出了第一台显微镜,并且出版了《显微图集》,整个欧洲一时洛阳纸贵。在他的这本书当中,人们第一次看见了苍蝇的眼睛,跳蚤的解剖图,甚至还有软木塞的结构等。欧洲第一次开始出现了“细胞”,微生物学开始发展起来。
年,伽利略读到一本《气体力学》的书籍,其中认为气体的膨胀与收缩和温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于是他做了一个“温度计”,通过加热密闭容器当中的空气,推动水位上升。之后人们尝试各种液体,比如酒精,亚麻籽油等,直至年,人们才开始使用液体汞。后来人们将冰块的熔点以及水的沸点定义为温度的0摄氏度和摄氏度。
气体温度计了解到温度以后有什么用?
量化温度以后有什么用呢?热能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如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内部,能量各种形式的转换是守恒的,这也被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是当人们造出蒸汽机的时候,却发现锅炉吸收的热量,和冷凝器排放的热量,并不相等,两者的差就是蒸汽机的功。
之后焦耳还发现电流也能够产生热能,除此之外,他还用了一个装置,当重物下降的时候,搅动杯子中的液体,然后用温度计精确计算产生了多少热能,之后人们尝试各种方式产生热能。可是人们发现,机械能能够%转化为热能,可是热能却无法%转化为机械能,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也呈相同状态。
瓦特蒸汽机为了探究热能和其他能量的关系,以及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它和温度是什么关系,于是诞生了热力学。人们不希望用模糊的概念来研究热能,而发展出了热力学三大定律。
除了能量守恒,人们还认为分子之间总体走向无序,也就是熵,但是当物体到达绝对零度的时候,无序的运动才会停止。这也导致了热量从热的地方向冷的地方流动,而不可能相反。
格陵兰岛冰块屋所以如果不想让我们的人体处于“停止”的状态,就要时刻保持着身体的温度,如果想让我们的大脑一直保持着思考,也必须在37摄氏度左右。在这个星球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生活在非洲赤道地区,还是在北欧的格陵兰岛,我们的温度都是在37摄氏度左右。
哺乳动物也大都在37摄氏度左右,是不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的温度都控制在37摄氏度?哺乳动物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只有在恒温的状态下才能够产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也只有恒温下,才会有无数的信号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与接收,所有的一些都依赖于恒定的温度。
那为什么是37摄氏度呢?这是长期进化博弈的结果,体温过高意味着更高的代谢速率,虽然我们的动作更为敏捷,但是我们的消耗的能量也更多。其实高温对身体是有各种好处的,比如我们感染之后,会让自己的温度升高,会杀死大部分的病菌。
量化温度不但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还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我们宇宙成为今天的样子,一切都取决于大爆炸之初的三分钟。在宇宙大爆炸的0.01秒,宇宙的温度高达亿摄氏度。此时宇宙就像一锅汤,锅汤当中只有质子和中子,各占50%,而且质子和中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宇宙大爆炸14秒之后,宇宙温度由亿度迅速下降到30亿度,而质子和中子的比例也相应变成了5:1的比例。因为中子的β衰变,逐渐让它衰变成了质子,如果没有快速形成原子核,我们整个宇宙可能只有质子,那么我们的化学周期表将是空的了。在大约3分46秒的时候,宇宙温度降低到9亿度,此时质子和中子形成了稳定的原子核,全宇宙质子与中子构成7:1比例,宇宙在此刻定型。
巨大的恒星就像一个大型的锻造炉,把宇宙当中氢和氦打造成不同的元素。在这些恒星当中,从氦变成碳,碳变成氧,氧变成硅,只要恒星的温度越高,越有可能锻造出元素周期表靠后的元素。如果我们的太阳核心温度不够,它会变成红矮星或者白矮星。
宇宙大爆炸在3分46秒,温度达到9亿度的时候定型,人类如果想要探索宇宙更深层的秘密,掌握更高阶的技术,对温度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对温度的认知与掌握,不仅仅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同时也是探索人体,探索宇宙的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