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供给需求两侧:高质量提升贵州旅游
——学习贯彻《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图为大会现场。贵州图片库供图
“后疫情时代”势必是重构全球现代服务业新格局的时代,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的各国旅游业都在思考新的出路。在此背景下,贵州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的目标,在年新年伊始再次高调亮相、昂首起步。
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战略部署后,省委、省政府紧接着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简称《意见》),阔步开启了贵州旅游发展新征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贵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强大信心已经明了。
综观《意见》,目标、思路、措施清晰,特别秉持大开放理念对贵州旅游的“全域”化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在《意见》里,全域旅游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其已扩展到了旅游业与工业、商业、农业以及交通设施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协调发展思维体现得更加充分,在完善旅游产业链上令人耳目一新,贵州旅游产业化的蓝图令人振奋。
推动旅游业项目化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经过“黄金十年”,贵州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经验,其中有“千企改造”“千企引进”的转型发展思路,“双千工程”夯实了贵州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基础。企业的信息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以及优质企业的引进,让贵州旅游业具备了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的先决条件,在“双千工程”中寻求旅游项目化发展,时机已成熟。
以项目支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一招。这些项目从哪里来?答案是必须立足贵州自身资源禀赋,尤其是以山地旅游为独特吸引点的潜在优势挖掘,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大问题。《意见》中提出了很多方向性参考,比如避暑康养旅游,以及自然风光、气候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民族医药及生态黔菜等,加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从这些资源中发现、培育项目,是落实旅游产业化部署的当务之急。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意见》在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部署中,为全省9个市州厘清了各自文化旅游的特点,即贵阳和安顺“山地旅游+集散地+避暑度假”、遵义“长征文化+研学培训+茶酒文化”、六盘水“避暑康养+冰雪运动”、毕节“山地旅游+康养度假”、铜仁“山地旅游+温泉康养”、黔东南“山地旅游+民族文化”、黔南“山地旅游+天文科普”、黔西南“户外运动+康养度假”,这些特点也是各地比较优势所在,更是培育项目的战略依据和资源条件。
不管是通过现有市场主体的生产和服务条件对当前项目进行深度改造,还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新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让更有市场开拓能力和运营经验的企业深度介入,贵州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整合”二字。这首先是贵州山地旅游资源长期处于“星多月不明”状态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大景区数量偏少和留客环境相对不成熟,需要龙头企业的整合带动。其次是旅游产品品类相对不足,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重在“看”,文化内涵的“品”力度欠缺,这从近邻云南等地旅游业中可作一些比较。
因此,各地各部门尽快细化举措,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优化旅游发展布局结构,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整合思维链接各地、各行业优势资源,真正实现旅游产业项目化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旅游+”带动百业兴旺
进入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阶段,促进贵州融合双循环格局,旅游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必将形成各业相互促进,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局面。
贵州旅游拥有的国际“范”还有很多。“中国温泉省”“山地索道省”得到世人认可,红色文化旅游带依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遍全国,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因有“茅台”声名鹊起,山地桥梁奇观为贵州赢得“世界桥梁博物馆”美誉;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因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天眼”而享誉全球。
“旅游+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通过农旅结合,贵州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加快发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农业主题公园不断涌现,推动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
“旅游+新型工业”是大势所趋。通过工旅融合,贵州应进一步培育壮大茅台酒文化旅游、黎阳航空小镇三线旅游、万山汞矿旅游转型等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生力军,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和户外运动装备、康养医疗器械等制造业。
“旅游+特色城镇”有大前景。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品质,大力发展吃、住、娱、购等产业,既促进旅游发展,又繁荣县域经济。
“旅游+民族文化”大有可为。作为在贵州体验侗寨文化的标志性景区,肇兴侗寨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通过衍生旅游商品种类,充分挖掘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和侗族特色产品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侗布、侗衣、刺绣、竹编等侗族手工艺术品;围绕旅游产业延伸链条,带动了皮林、纪堂、岑所、平团等周边村寨发展种植养殖业,生产的农特产品直销景区。
持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意见》提出,把提升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构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改善游客体验,提高满意度。做深做实“互联网+旅游”,持续推进“大数据+全域旅游智慧”建设,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完善提升“一码游贵州”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科技水平,着力发展“智慧旅游”“满意旅游”。
贵州抢抓机遇,对内打通食、商、旅、文、体等消费边界,及时制定出台《文化旅游业综合引领消费十条措施》,通过发放文化旅游消费券,打造十大康养度假旅游基地,推出个游客最喜欢的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努力形成文化旅游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
对外将美丽山水与资源市场对接,贵州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杭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重要客源地展开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为游客送上最新的景区优惠政策、避暑康养旅游资源和多彩民族风情,让更多的游客来黔旅游。
年我国出境游超1.5亿人次。疫情防控常态化,上亿中高端客源将持续“回流”,释放新的旅游消费动能。与此同时,加上游客对高品质健康旅游的追求,使得以“民族+山地”为资源禀赋的贵州旅游发展优势凸显。数据显示,仅年10月,贵州接待游客就达.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分别恢复到疫前同期水平的90.6%和80.5%。贵州旅游展现出了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意见》的出台,是贵州旅游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更是贵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做出的战略决策。”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玉广说。(记者李玉红曹雯陆青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