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上的是秦始皇王陵,从建成至今,它已经在这里静静地躺了多年了。长期以往,人们对秦陵的了解,只有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寥寥数语。直到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兵马俑的横空出世,人们对秦始皇陵墓的气势才有了一点具体的感受。随着现代考古的进展,专家们已经弄清了秦陵的规模形制,甚至对秦陵地宫内部也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有关秦陵地宫水银的问题却始终像一团迷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去探索一下秦陵地宫水银之谜。
秦陵地宫存在水银的说法,最早的文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文中说,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个描述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没有人知道。上世纪80年代,在对秦陵封土的中心区域进行勘测时,研究人员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平方公里的强汞异常区,这个水银不是来自封土本身而是一种吸附汞,意思就是说,这种汞来自于地宫,从地宫里的水银挥发,随着土壤的缝隙,然后上升传到封土里面的。
这些探测结果表明,《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秦陵研究专家王学理甚至推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最少有吨左右,秦陵皇陵的水银既然有平方米这么大的挥发面积,那它的藏量更大。水银是对汞的形象化称谓,它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的金属,水银极容易挥发,挥发后的汞蒸气含有剧毒。在自然界中,游离状态的自然汞非常稀少。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含有硫化汞的矿石中人工提取。据考证,在多年前的春秋晚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水银的提炼技术,这些鎏金鎏银器物表明古人对水银的性能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提炼水银绝非易事,那么在秦始皇地宫中,巨量的水银是从哪里来的呢,秦陵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分析推断,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有可能来自陕西省的旬阳县。在离秦始皇陵大概直线距离公里的地方,陕西有个旬阳,这个旬阳有个青铜沟,这个区域里面的水银,在中国的版图上的含量大概占到了将近百分之20,而且在这么一个区域里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们陆陆续续发现了0多座古代的矿洞。
旬阳县地处秦陵的南坡,秦巴山区东段,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奇特的自然景观。旬阳的汞矿石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大规模开采的,又如何能推断秦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是出自于旬阳呢?在古代,炼制水银的主要原料是丹砂,因为其颜色鲜红,色泽美丽,丹砂又被称为朱砂,在地质学上丹砂又被称为辰砂,它的结晶体被称为宝砂,含有辰砂的红色石头就是人们俗称的鸡血石。丹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多年前,古人就将丹砂研成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
直到今天,人们还用丹砂作为绘画和书法的颜料,丹砂又是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良药,在道教文化里,丹砂更被赋予了辟邪除魔的神器力量。历史上,关于丹砂最有名的事件,就是炼制所谓的仙丹妙药,这种炼丹术历来为皇室所推崇。传说清朝雍正皇帝就是痴迷炼丹术,最后服用丹药而丧命的。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丹,巴越之赤石也。从这条史料分析,在秦汉时期,丹砂的出产地主要在巴越之地,一些学者据此分析,秦始皇陵的水银就来自古代的巴蜀地区。
实际上在古代的文献里面,涉及秦始皇陵地宫水银的问题并没有记载,人们合理地推测这个水银来自于现在重庆的东南,湖南的西北,贵州的东北这么一个三角地带。然而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大规模开采,最早已经是唐宋时期,这与秦朝相差了近千年的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发现,旬阳县的古矿遗志可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采了。由于时代久远,这些采矿工具至少说明,旬阳汞矿开采已经持续了很长的年代。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太多的依据,但是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秦始皇地宫的水银之谜终将会被一一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