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秦始皇陵,总会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便包括地宫中浩如江海的水银。
与许多朋友一样,初读《史记》时,也曾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并对古代如何获取水银而充满了疑惑。
秦始皇陵地宫假想图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很容易被我们低估,甚至于完全忽视,其中便包括古人的智慧。
比如,或许不少人都以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已然算是十分悠久了,甚至可以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提炼汞。
殊不知,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以水银随葬的现象,在春秋时已经比较常见了。
而有文献称,相传为吴王阖闾墓的虎丘,便曾挖有深达六尺的“池塘”,其中灌满了水银。
在后世的墓葬中,也常见有以水银防腐的现象,尤其是辽宋以后,也常见有在棺底使用水银的情况,并曾记录于正史之中。
比如,《宋史·李宸妃传》中便曾讲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以水银养之,故不坏。”
说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时,曾在棺内注满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古人以水银防止尸身腐烂的记载很多,或以水银浸泡尸体,或在尸体中注入水银。
不过,像吴王阖闾和秦始皇这样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银,除了防止尸身腐烂以外,
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以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据现代考古和科技检测证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确实严重“超标”,足以佐证地宫中却有大量水银。
不过,由于地宫尚未打开,故而难以窥得详情,是否真如司马迁所讲的那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秦始皇陵
那么,既然历代常有以大量水银随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提炼水银的呢?
在近代科学中,水银称之为汞,而我国古代则写作“澒”。
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淮南子》一书中即有关于汞的记载。
但若要谈及水银的提炼,还不得不再讲一下它的“孪生兄弟”——丹砂。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