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从最初防身之用到现在装饰之用,这条路走了几千年了,而且还在继续走下去。作为从事首饰行业十来年的我有话要说。古代的人们生活条件恶质,依靠狩猎为生,为了保护好自身不受动物攻击于是用动物的头骨装在身上。狩猎得越多,就会往身上挂越来越多的头骨,于是这些胜利品的骨头成了英雄的标志。发展到后来,佩戴由功能变成了装饰,而做这些精美又有故事的手艺是首饰中不能缺少的一环。这些渐渐失传的手工工艺,在今天工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变得稀少而模糊。今天就来温习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首饰制作工艺吧。錾刻工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吉祥寓意的首饰,在朴素的岁月里,以谐音搭伙的图像成了中国人做首饰的首选。蝙蝠和铜钱组成福在眼前;佛手、石榴、桃组成福多、子多、寿多的三多好彩头;一只蝙蝠、两只寿桃、两枚铜钱组成“福寿双全”等等手工匠人需要把这些组合好的图案錾刻在首饰上,或是平面的线条或是立体的图像。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以锤子作用于錾子在一定厚度的金属上挤压,刻划点线,踩踏、点、冲、压使表面起落凸凹,形成线刻和浮雕的装饰效果。同时包括挤压,剔刻线条,浮雕,脱錾镂空等手法的金属加工技法。这个没有多年的实战功底难以成师的。花丝镶嵌这是一项非常美丽也是非常考验匠人耐心的首饰制作工艺,它又被称为细金工艺。具体操作流程将金、银、铜金属拉成极细的丝,用编织堆叠的方式制作而成。因为制作过程细腻配石也不是普通的珍宝异石,因此,花丝镶嵌在历史上一般是皇家御用,专为皇亲国戚制作首饰。也曾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如果民间我们依然还是鲜见花丝工艺,因为这样的成品价格还是不菲。花丝镶嵌初见于春秋时,明朝时期工艺制作水平达到巅峰,那顶薄如蝉翼的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是见证其水平的代表。错金工艺金银错最早见于商代的青铜器,兴盛于汉代。当时制作错金银的工艺有两种说法,一是在需要做错金的器物上开槽,把金子填进槽缝里,然后磨平。另有一种是制作金汞剂,也是现代俗称的鎏金。金汞剂是的制造过程是一个化学过程,黄金与汞1:7,先把黄金在坩埚里加热至摄氏以上,再加入汞,制成“泥金”溶液,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图案,或者填在刻好的凹槽中,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就稳稳地留在器物表面上。金汞剂这种工艺做法是比较危险的,而随着现代工艺电金、镀金的发展。金银错慢慢地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以上三种首饰制作工艺,为什么会慢慢消逝呢?其实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业技术的发展。在从前慢的日子里,手工制作是首饰工艺里的支柱,经过几千年的手工技术发展,让很多能工巧匠解锁了工艺的很多环节,在明清之时是手工的高峰,后来经过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又随着机械的代替,一些工艺的空白也无处可考。再加上现在生活成本很高,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多少人愿意用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一件首饰的制成。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如果生下来是女孩子,就开始给姑娘准备未来出嫁的行头,从衣食住行到头面首饰到嫁衣,也会在院子里树下埋下一坛酒,待到女儿出嫁那天开启饮用。如今这些想想都很唯美的慢镜头,再也不会存在了,也许只在某一个民族里,还保留着些许的小传统。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手工匠人也只有在能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可能去更多思索,怎么把那些曾经在我们的传统中占一席之地的工艺复原。好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