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永铸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青铜器错铜、金、银工艺概识

青铜永铸

“错”是一个范围很宽泛的词汇,每个时代对“错”的解释都不尽相同,结合青铜器上的“错”工形式,比较贴近这种工艺特征的解释有,《诗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经典释文》注解“错,厉石也。”,《广雅》又解释“厉,磨也。”。也就是说,错,就是用磨石打磨;《说文》中对“错”的解释是“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涂俗作塗,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置也。或借为磨厉字。厉者,厉石也。”这句话的解释是说,错就是“用金粉涂沫后”再用磨石打磨平整。从这种解释分析,“错”是一种相对于线面装饰的平面涂抹,这种工艺形式不仅仅单指用于青铜器装饰,漆器、木器、石器等都是这种工艺的适用范围。这里也要明白“金”这个字的字义范围,《说文》中称金子为“黄金”;银子为“白金”;铜为“赤金”,这说明,不管是金子、银子、铜(这里指红铜)都概称为“金”。就铜器而言,这些不同种类的“金”又是如何体现在装饰上的?《周易参同契》上卷中记述了一句话“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这就是最早关于金汞剂的记载。而青铜器上有一种称为“金涂”的工艺,就是通过这种金汞剂的化合形式完成。那么什么是金汞剂?简单说就是按一定的比例把汞与金、银、铜等化合在一起,(一般汞与金、银的比例多在1:5至1:7左右)使之成为膏状,并用非金属器具涂抹于要装饰处,(汞除了铁可与任何金属化合)然后烘烤加温使汞挥发,(一般加温在度以上),最后修整打磨后再做压光处理。这种用金汞剂的方式用于青铜器纹饰装饰,成熟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这时期称为“金涂”或“错彩”。那种在范体预留凹槽后镶嵌金、银、铜的装饰手法,古代称为“镂金”,这种工艺在春秋晚期即以成熟,一直到战国早期还在流行。青铜器中最早使用这种装饰技法的是嵌红铜工艺,也泛称错铜工艺。现在资料显示,这类青铜器错红铜工艺最早成熟于吴楚之地,也许来源于漆器装饰启发,但纹饰装饰风格还是传承于中原地区,错工多以块面的形式表现,主要工艺技法有两种,一是采用范体铸出马蹄状凹槽后适当修整,然后捶打嵌入红铜,修整打磨平整后,产生视觉差异;二是把铜片盘绕后再捶打嵌入预留的凹槽,这种技法这一时期使用较少,为何采用如此形式,不得而知。

年9月临淄淄江花园出土战国早期青铜错铜壶

青铜器错红铜工艺发展到战国中前期,采用同一技法的错金或错银工艺开始流行,但这时还多是单一的一种材质表现。到了战国中期金银混错的装饰形式即以开始流行,特别是战国中晚期镶嵌金银与金涂工艺已经并举,也就是线条装饰多用镶嵌金银丝表现,纹饰块面多用涂金表现(相当于鎏金工序),这一时期错金银装饰部位,已经改变了前期的那种在范体铸留凹槽的行为,成为了器物范铸完后再描样錾刻的形式,因此有些线条部位,偶尔出现有刀工錾刻的刀痕。

年秋至年11月大武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金涂银盘

一般这种錾刻,线条部位多錾刻较深,块面部位则采用浅刻挖剔。这种金银混错的工艺发展到战国末至秦汉之际,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种金银“花鎏”的工艺。也就是在战国中晚期錾刻、挖剔的基础上,变成了只用錾刻线条表现装饰的轮廓,金或银在轮廓内采用金涂的方式鎏上,这种工艺形式也就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错”,金涂的工艺。

秦汉金涂工艺青铜盘(图片来自网友)

这时,线条轮廓所显现的錾刻刀痕都历历在目。这种金涂工艺,直至西汉到以后流行的素器整体鎏金、鎏银工艺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延伸发展。自创文集,盗版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收入专集《用心去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5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