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两岸多桃李,青山处处瓜果香。盛夏七月,行走碧江,到处是一片丰收的美好景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站在新起点,碧江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培育新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三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家日富日美,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农具升级 农民种地更轻松
近日,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水稻基地内,两台插秧机在田间往返穿梭,一列列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在稻田里快速延伸开来。望着满田新绿,种植大户龙大得笑呵呵地说:“随着插秧机等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
前几年,龙大得流转50亩水田种植稻谷,但依然是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式种植。比如插秧就全靠人力,既耗时间,又费人力。“整天弯腰弓背,背都直不起来了才插完一亩地。”
老麻塘村田土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水稻种植的好地方。但过去因“整地、栽插、收割都要弯着腰,劳动强度较高、人工成本高、农户缺乏技术,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发展。
为了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碧江给老麻塘村开出“良方”。从年起,碧江区着力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得到有效发展,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该区还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水稻健身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路择径、病虫绿色防控措施,积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坝区产业技术服务力度。
不仅如此,该区建立示范基地,加大创新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培养出一批农机化带头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促进该区农机化由点到面快速发展。
自年,龙大得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不仅掌握了种植技术,还学会机械化操作,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农民。去年,他的纯收入就比上一年翻了两番。
据介绍,目前碧江区粮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09%,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得到改变,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升级 农业高效富群众
连日来,碧江区和平坝区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村民们忙着将采摘好的蔬菜采收、分类、打捆。看着大量蔬菜被一辆辆货车拉走,吴和平说:“农业发展好,荷包越来越鼓。”
过去,吴和平家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村里的大量青壮年也都纷纷外出务工,村子越来越萧条。
为了走出困境,年碧江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载体造坝区,围绕铜仁主城区50万人口农产品消费市场,重点打造果蔬产业。
碧江区整合财政资金万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划分对应的坝区“责任田”,下派农技专家蹲点指导,同时以碧江区碧水蓝维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带动和平坝区规模种植蔬菜。
该区还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龙头、育企业、带农户,通过经营主体带动周边农户土地流转,进园务工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不仅如此,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该区还围绕铜仁城区消费市场目标,在城区宏畅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了销售专区,促进坝区的果蔬产销一体化发展;此外还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
吴和平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基地务工,每年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此外流转土地还有租金收入。他说:“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活,终于能靠农活致富了。”
据介绍,去年共有多村民在和平坝区通过务工增收,居住在坝区内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从传统产业到高效经济作物,农户尝到了甜头,收入节节攀升,村民致富的信心更加强烈。
观念升级农村景美引客来
“生态好,游客来,昔日的资源枯竭小镇,如今成了旅游胜地。”碧江区云场坪镇路腊村青竹山庄农家乐,老板杨胜勋算了一笔账,每年荷花盛开的季节,平均每天可接待50多桌客人,收入近3万元。
回忆往昔,杨胜勋感慨万千:“过去,云场坪因资源枯竭,汞矿倒闭,满目荒凉,生活艰难。”云场坪曾因汞矿资源富集而十分繁华,但因资源枯竭又陷入发展低谷。杨胜勋曾是一名收入不错的矿工,但汞矿关闭后,他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谋生。
十多年来,云场坪镇在采冶废弃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封山育林,不断投入资金整治污染,着力改善矿区地貌景观、绿化矿渣裸露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利用千年文化古村落和万亩野樱花等优势旅游资源,并引导群众种植荷花,吸引游客观赏荷花、吃荷香鱼、小龙虾,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子。
年以来,云场坪镇通过打造春赏万亩樱花、夏观百亩荷花、秋闻百亩紫薇、冬品百亩火棘的“四季有景”,既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乡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三年前,杨胜勋回到家乡,见到昔日满目疮痍的云场坪遍地花香,道路四通八达,于是在家乡开办了农家乐,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
近年来,碧江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步履铿锵。今年上半年,碧江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7.4%,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煜妤
编辑陈刚
编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