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的加剧,导致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解冻。随着永冻土的融化,同时也释出大量的碳、甲烷及远古病毒等,形成暖化的恶性循环和危害地球生物健康。据《每日电讯报》10月22日报道,最新发表于《地球化学展望快报》的一项研究称,北极永冻土下的汞正在释出,随着温度的上升,甲基汞的含量正在增加。
汞,俗称水银,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会与植物结合,也是唯一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重金属。正常情况下,植物死亡后会开始分解,而植物内所含的汞则会释回大气中。但在极区内,植物死亡后往往未能完全分解,它们会直接被冻在土壤下,所以植物内的汞也会被锁在极地冻土下。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永冻土中蕴含万加仑(约1.2亿升)的汞,若永冻土持续融解,大量汞被释出,会危害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
据悉,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阿比斯库的三处不同景观地貌(冻结的永冻土、半融化的沼泽、完全融化及有流动水的区域)的土壤、空气和水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气温升高,这些地貌的甲基汞含量都在显着增加,其中最后一个有流水的区域含量最高,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
研究的主要作者、地球科学博士弗洛伦西亚(FlorenciaFahnestock)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北极野生动植物(如鸟类和鱼类)可能会暴露于更高水平的甲基汞中,这最终可能会影响其繁殖和种群数量。如果汞被冲到海洋,则可能对渔业产生影响。”
团队中地球化学教授朱莉·布莱斯(JulieBryce)也表示:“我们对汞如何进入陆地食物网没有很好的把握,这可能取决于陆生动物在哪里生活。因为某些解冻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可能充满汞。”
甲基汞是汞的甲基化产物,是汞的最具毒性的形式(神经毒素),它更容易被动物吸收。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在厌氧还是需氧的条件下,含汞的化合物都能被微生物转化成甲基汞或二甲基汞。
团队表示,其他极地地区也可能发生同样的现象,永冻土融化过程中释放的汞可以被水和风带离到很远的地方。如果它在释放或传播过程中转化为甲基汞,则它更有可能通过鱼,鸟和野生生物进入食物链,随着食物链不断向上级汇聚,人类作为食物链的最顶层,最后汇聚到人类身上。
其实北极有多少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目前究竟会有多少汞会释放到大气中和进入水体从而转化成甲基汞,这将取决于永冻土融化的面积,但这又和全球暖化的程度息息相关。